歷年高考滿分作文欣賞:此心安處是吾山
考場真題 山腳、山腰與山頂(2014湖北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們來到山腳下,這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有人繼續爬山,來到山腰,這里古木參天,林靜山幽。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連,有人繼續攀登。來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群山隱約。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自定,標題自擬。要求:立意明確,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1.做人要有主見
人生處處都有風景,不要因為有人說前面的風景不好而止步,也不要因為有人說前面的風景迷人就盲目前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因此可以從“做人要有主見”角度立意,表現盡力做好自己,不要管他人怎么說的主題。
2.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風景
山腳下流水潺潺,山腰古木參天,山頂云海茫茫,看風景最重要的是心態,其實風景在任何高度都很美麗。有了好的心態,生活就會有別樣的精彩。由此,我們看到高校畢業生放棄高薪,返回窮困家鄉做貢獻;我們看到環衛大媽在路邊悠閑自樂;我們看到山區的教師安守講臺……
3.勇攀人生高峰
我們從“爬山”可以聯想到人生,做人要有一種開拓進取的積極心態,勇攀人生高峰,實現個人價值。而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同樣是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
此心安處是吾山
一考生
許我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我當立足塵世,安享繁華;
許我古木參天,林靜山幽,我當靜心潛息,夷猶詩畫;
許我云海茫茫,群山隱約,我當極目望遠,胸懷天下。
不必輕信人言的好與不好,也無須糾結于位置的高與不高,更不要嘆什么人世虛妄、生命無常。最重要的是,珍惜所有,此心安處,步步美景,處處靈山。
延參法師在《寬懷人生》中寫道:靈山迦葉拈花一笑,心與靈山咫尺之遙。這正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守著一顆寧靜安然的心靈,笑對一切世俗所謂的紛擾,然后,人生可以從容。從容地堅守自己“一覽眾山小”的宏愿,或是從容地確立起出世與入世間的平衡,抑或是,從容地安于“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的平淡,凡夫俗子亦欣然。
在這場人生的登攀中,我們往往最渴望做的,是用自己的腳步覆蓋別人走過的路,用自己的行動被動地去驗證別人口中的美麗。移步換景,于我們只是匆匆過往,我們關心的只是:山上,是否真如別人所說那般美麗。于是,聞說蟾宮折桂是正道,有些人便會想著搭上天梯也要上去,等真正實現了愿望,卻又發出“高處不勝寒”的嘆息;說中庸之道可以保身,有些人便收起了一切鋒芒,待已圓滑如初愿,卻又陷入上下兩派的夾擊指責;聞說平平淡淡就是福,有些人便從此徘徊于地平線,生活真的一點波瀾也沒了,卻又自覺人生無趣、悔不當初。
其實,人首先應當遵從的不是別人的意見,而是自己的內心。從人生起點到生命之巔,有太多絕美的風景可回首,堪勾留。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整座高山,那么至少,我們可以以一顆安然的心保存一瞬、一地的美景,不困于人言,不役于外物,只求心安,讓乍起的浮躁在清風中變得稀薄,讓靈山立于此心安處。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徒留下的,是雪泥鴻爪;堪追憶的,是似水年華,于是一切便如保留“歌”中所唱:這一生孤注,兩茫茫,誰與我,遲暮還鄉?但其實,人生應如是:
或,在山腳的繁花中采擷一縷幽香;
或,在山腰的古木中洞察一種深邃;
或,在山頂的云海中飄浮一生灑脫。
人問:“我高不成,低不就,安得靈山所?”
我云:“此心若安,步步美景,處處靈山。”
名師點評
本文開篇以極富詩意的排比句式,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進行思考,從而提出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的召喚——“此心若安,步步美景,處處靈山”。作者運用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充分論證了中心論點。文末又以排比句式指出人生應如何,并以問答作結,引人深思。文章的句式長短結合、文白相間,語言精妙又意蘊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