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詞話,識人生百態-《書簡閱中國》觀后感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書簡是我們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700年來,作為連接人際關系的紐帶,它始終為人們所珍視。
書簡雖小,包羅萬象,它的背后,勾連著兩端人們的生活,維系著人間的親情、愛情、友情,肩負著家庭教育的重任。古漢語中許多美妙的形容詞都與書信有關,信里有情,“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信里有義,“平生意氣今何在,把得家書淚似珠”。精心寫作的書簡,洋溢著個體情感,并超越藝術審美而成為獨特的歷史文獻。
紀錄片《書簡閱中國》第一集中,一眾小人物用書簡寫下傳奇,也給歷史寫下了注解。黑夫木牘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家書實物。黑夫和驚寫給兄長衷的信,讓我們見識了兄弟情深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知道了秦是如何締造大一統的中國的。“巢寄他土,曉夜思鄉”,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個叫趙義深的年輕人給遠方的母親捎去一封家書,這封信后來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納古墓出土,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絲綢之路發展上的悲歡一角。
在第六集中,岳飛、文天祥等人物的書信則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們靈魂深處的洶涌澎湃。岳飛給南宋皇帝趙構的上書中,有他一生從未改變,還我河山的志向;文天祥在獄中給同胞兄弟寫信,袒露了他心中最深沉的家國情懷與秘密。他們把情深情淺、喜樂悲歡留在紙上,也把歷史留在了世間,懷著對歷史的敬意。《書簡閱中國》采取平視視角解讀這些書籍,看人間詞話。它通過對書簡中人生百態的情景刻畫,吸納牽連出微觀生活背后的歷史背景。如此做法,突破了歷史文化紀錄片一味對歷史本體構建的窠臼,向細節深處探尋真相,尋找生活真切的紋理。
《書簡閱中國》選擇這些藏于歲月、雕刻了時光的書簡,讓人們在感嘆物華流逝、歲序更易的同時,體會到由文字和詞句凝華造設出的種種境界,深刻感受到了情感之美,讓觀眾發現這些故事如此親切。原來,即使跨越千年,人們的悲歡依舊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