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世格言解析6則(2)
釋義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丑就產生了;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意謂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而且能夠互相轉化。
延伸閱讀
老子很有意思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和丑本是相對并列的,可他偏不說丑而說“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和惡本來是相對并列的,可他卻不說惡而說“不善”。故曰:這里的“惡”不能單純的解釋為“丑”,而是指“丑惡”這一類行為,也就是說:天下人知道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就知道丑和惡這類了。知道“善”(這里的善也是指大范圍的善),就知道不善(也是大范圍的)了。概念不好攪混,不然很難讀出《老子》的精髓。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出處唐代杜甫《可嘆》詩。
釋義
天上的浮云原本像件白凈的衣服,轉眼間卻又變成了黑狗的樣子。喻事物變化無常。
延伸閱讀
杜甫《可嘆》詩: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酆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郁郁猶沖斗。時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側否。太守頃者領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培。用為羲和天為成,用平水土地為厚。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拯疑曠前后。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吾輩碌碌飽飯行,風后力牧長回首。
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出處《韓非子·亡征》。
釋義
木頭折斷了必定是由于蛀蝕,土墻倒塌了必定是因為有了縫隙。意謂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內在原因。
延伸閱讀
《亡征》,講述的是滅亡的征兆,作者自為界說道:“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關于“亡”的主詞,從字面上看是國家,但因為韓非將專制君王與國家等同起來,因而事實上文中所討論的四十七條“亡征”中,有些確是關系到國家的,有些是同時涉及國家與君王個人利益,更多的則只是影響到君王個人權力和地位的鞏固而已,即使君主滅亡了,也于國于民無妨,故而不可一概而論。盡管如此,這四十七條極宏觀又極微觀、極恢宏博大又極細致深入的征兆是韓非對前代治亂興衰經驗教訓的全面總結,又是對于戰國末期政治斗爭的高度概括,剔除其為專制集權張目的內核,其中仍有許多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