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想讀書時,把這篇文章拿給他們看看
孩子,如果老天善待你,給了你優越的生活,請不要收斂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對你百般設障,更請不要磨滅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奮斗的勇氣。
若青春只顧瘋狂,卑微就越來越近
“有必要讀書嗎?那誰誰誰沒讀書,還不是照樣賺大錢!”
每每我們家長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時,孩子總會飆出這樣類似的話來堵你。
“不讀書也能賺大錢”,這句話不能說錯。
但我們要記住,它講的是少數人,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后才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的只不過是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一幫不學無術的女孩聚在一起,號稱所謂的姐妹,以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他們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妝品、想的是網上購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韓劇;
而一幫無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號稱所謂的哥們兒,以為有了哥們兒就有了天下。他們在一起逃課、抽煙、打撲克、玩游戲、看玄幻甚至約架......以為這就是瘋狂,這就是該有的青春。
他們看不起那些不會化妝、不會打扮、一天到晚只知道讀書的好學生。還罵那些好學生是書呆子,罵他們傻,只知道讀書,
殊不知,兩三年后,好學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華北大,而他們卻要考慮去三本,去高職高專甚至考慮要不要南下打工。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放縱自己,但你要做好承擔后果的準備。幾年的放縱,得到的就是一生的卑微與底層,何必呢!
學得越多,貢獻越大,所得越多
有一段父子之間經典的對話,告訴了我們努力讀書和不讀書的大不同。
兒子剛上學不久就問當農民的父親,人為什么要讀書。父親說,一棵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者當柴燒。
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別的。
如果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如果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梁了;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
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知道了嗎?”
兒子說知道了。
爸爸又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兒子說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干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
不讀書或者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地位就高。
那次談話給兒子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從此兒子在學習上不需要威逼更不需要利誘,就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不吃苦,你要青春來干嘛?
一篇《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的演講這樣說到:“當你不去拼一份獎學金,不去過沒試過的生活,整天掛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玩著網游,干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
恰同學少年的你們,在最能學習的時候你選擇戀愛,在最能吃苦的時候你選擇安逸,自恃年少,卻韶華傾負,卻不知道青春易逝,再無少年之時。
什么叫吃苦?你吃的苦多嗎?
當你坐在書桌前抱怨作業多得寫不完時,不妨想想那些在西部的窮孩子,衣不裹腹,想學習卻連一本書、一個桌子都沒有;當你躺在床上抱怨明天又要早起時,不妨想想那些十年如一日比你還要早起的老師們,那些天不亮就開工清掃城市衛生的環衛工們。
更何況,現在的我們能在多媒體教室學習,網絡學習資源一大堆,這樣的學習條件還苦嗎?
也有的同學問,“現在學習還來得及嗎?”“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
我的回答是:“我說來不及,你就不學了嗎?”我們應該把重心從問“來不來得及”轉到用功學習上來。有時候你想的越多,越什么事都干不成。認準目標就靜下心來干,總會有結果。
還沒開始你就懷疑自己,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注定失敗。
40歲的柳傳志不問來不來得及,最終他締造了聯想集團;高考三次落榜的俞敏洪不問來不來得及,最終考上北大并打造了“教育航母”--新東方;經過兩次創業失敗的馬云不問來不來得及,最終他書寫了電商傳奇,改變了世界。
即使優越,也不要收斂了斗志
孩子,如果老天善待你,給了你優越的生活,請不要收斂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對你百般設障,更請不要磨滅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奮斗的勇氣。
當你想放棄了,想想那些還在努力的人,他們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學得比你認真,他們早已跑在你前方。
所以,請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沒有誰的青春是在紅地毯上走過。既然夢想成為那個別人無法企及的自我,就應該選擇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付出別人無法企及的努力!
所以,我們不能在該讀書的時候選擇放棄,要在該讀書的年紀珍惜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