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晨將及
我的母親是初中文化出身,學歷不高,最后卻走上了網絡作家的道路,但似乎與之有緣,現也略有小成;然而讀者見其文,感其情,卻始終未能了解到這位低調成性的“望晨莫及”的真實模樣。
母親的工作環境并不優秀,畢竟居于鄉村農家,有時在碼字之余還要去照顧家務,更要為她的孩子料理三餐;書房并不封閉,也時常被驅散不盡的噪音籠罩。下雨時雖少了許多,卻終未停止,而那縫隙中躋身而出的雨滴又要來騷擾她了——這種斷斷續續的聲音對任何一個寫手來說都是極為致命的,它會打破一切思路的構架,有時甚至會賦予那些作者文筆上的暴躁與不安。可母親偏偏就是喜歡在此處工作,似乎在同風雨不停地磨合之中尋找到了所謂的“意境”。
對于她的筆名,我曾有過疑問,照她所言,真是一時胡起,以大好前程比作“晨”,如此這番“望晨莫及”卻足足跟了她九年,一直以來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常是熬夜尋找著縹緲的靈感,而與這鍵盤的成日接觸似乎也只換來些微乎甚微的錢財,可如此這般虛度光陰也從未使她勞倦,反而是更堅強地迎向了眼前的未來。
她大可寫些不符合道德卻異常喜迎讀者的題材,但她沒有,她沒有想過,她甚至沒有向任何人吹噓過她這一極不尋常的舉動……
“若是每個人都盡好自己的本分,再不抱任何偏執的從眾心理,為自己所說的每一個理由負責,為自己做的每一個舉止思慮,沒有什么值得去放縱,去欺騙,那確實將會是一個不錯的學術氛圍。”
有時候放下工作,休息之余她自然會來找我聊天,她實在沒有什么太大的包袱,口中所言也總是談笑風生。她會同我從人生聊到日常,從大事聊到瑣碎,記得有一次散步,我談到人生的意義時,她作出了許多見解,卻始終沒能離開“貢獻”二字,并無嘩眾取寵之意,但我當時聽著她的論證,內心卻有一種莫名的苦悶……
……
后來在人生無際的漂流中,她確也遇見過不少大風大浪,也只是為這平淡生活點綴出些許奇藝色彩——生活一直沒有舍得擊垮她。而在這比永恒更顯漫長的旅途中,所謂無際的邊際,似乎也正有一輪紅日隨晨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