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暢奔流中的陡轉作文
每年,當我對高考試題做評析時,我都有力不從心甚至底氣不足之感:命題需仰視方能瞻其風采,而走近它又只能是平視。
畢竟,這道命題已經擺在了77萬齊魯學子的面前;畢竟,“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
譬如一條奔騰的河流,在慣性支配下,依舊沿著僵硬的“開放類的話題模式”的河道奔流,驀然,它陡轉回身,向著“別一樣式”歡暢而去,岸邊,我們甚至能聽到到它發自內心的歡叫,體味到另一種不同的風采。
陡轉之一:由“思辨”向“詩意”轉化
作為首次“新課標”高考,山東省作文命題本身所具有的輻射及示范作用、它對“新課標”教學的影響,甚至它在全國范圍內的意義與影響,都決定了沒有人能輕視山東高考命題,特別是高考作文命題。
筆者曾在2004年提出“體驗”“審美”“人文”,所謂“體驗”與“審美(包括詩意)”的核心就是“詩意”,“詩意地棲居”。山東高考實踐證明,2007年作文命題延續了2006年的基本趨勢。即“由外而內”,“由道德而人文”“由群體而自我”,“由物質而精神”,由“思辨”而“審美”,“體驗”與“詩意”。海德格爾說過,“人雖然充滿勞績,但仍然棲息于大地之上”,作為對“體驗”與“詩意”的體現與外化,關注靈魂充盈與豐滿,著眼個體的心靈的發育與成長,強調對當下生活的“體驗”與“提升”乃至“提純”的指向非常明顯。如2007年湖南卷“詩意的生活”,江蘇卷“懷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07全國卷“必須跨過這道坎”等作文命題都表現了一種對生命個體的傾情關懷,對考場上“窮苦大眾”的心靈撫慰,對普通學生的人文關懷。這些不僅是關注詩意生活,打破牢籠生活,注重人們對日常生活超越的詩意提升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高考作文注重情感滲透,抒寫真體驗的實踐,也是高考命題者對日新月異生活的一種思考,對蕓蕓眾生日常生活的超越提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將是“新課標”的一種比較長期的命題趨向。2007年山東高考作文“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正是這種“詩意”提升與超越。
陡轉之二:由“才學”而“傾訴”“參與”
曾幾何時,以才學為美,以“深沉”為“底蘊豐厚”,以鋪排事例及古人“列陣”為有文化色彩,以排比及夸張為主要修辭手段的“新話題八股”文章占據“文壇”,特別是高考作文的支配地位,缺少“主體”意識,缺乏真實體驗語感受,一味地模仿所謂“大散文”文章在“滿分作文”比比皆是,令人感慨系之。
2007年山東高考作文命題是對這種作風的一種匡正。因為,2007年山東高考作文題,在給人以陡轉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為考生提供了一方“傾訴”與“對話”的“包孕性時刻”的“平臺”。萊辛說過:“包孕過去,啟迪未來”,就是這個道理。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不是一種封閉結構而是一種開放式結構,它包含著無數的空白和未定點,這些空白和未定點使文學作品表現為一種空框式結構,呼吁讀者合作的“召喚結構”,恰當的“期待視野”的設置將為作文提供一種新的“情景”,新的“體驗”,新的“召喚結構”。而“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就是一種“喚醒”,一種召喚。它“喚醒”考生體驗、經歷中的點滴,使其在大腦里醞釀、發酵、噴發,促使考生在命運的考場上對一張素紙,傾訴如故人相見,此非“喚醒”而何?落筆在考場,著眼在傾訴。
在“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話題中,有三個并列元素,“時間”、“記憶”、“風化”。但這決非引導學生去闡釋論述“時間記憶”與“風化”之間的辯證關系,它只是給70余萬考生提供了一個“觸媒”,一種情思與感情的“誘發物”而已;或者說,它為齊魯學子門提供了一方可以抒發情感,撫慰心靈,或酣暢歡悅,或黯然神傷,或錐心痛悔的“天地”。實質上,它最大功用就是提供了一種“對話”與“傾訴”的契機,一種思考與表達的“切口”,一種“記憶”與“愿望”交織的“包孕”聚焦點,這里“風化”是關鍵詞,《現代漢語漢語詞典》“風化”是“地表巖石受到破壞或分解”“含結晶水的化合物在空氣中失去水分”,很顯然,這是一種比喻,一種形象說法;它表達的是一種對于美好情感的追思懷想,對于物質統治而帶來精神貧瘠的擔憂,“不要”,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深沉的思索及含蓄而悲愴的呼喚!
是的,不能“風化”何止是“記憶”,哪怕情天恨海,地老天荒。如同千年的叩問,將自己的焦慮、煩躁、苦惱都在“不要”當中加以“宣泄”與“釋放”,這不是一種“參與”又是什么呢?這不是一種對往昔生活的“過濾”“提升”又是什么呢?其實質就是一種人文關懷與深情撫慰!自然“記憶”的限制,“風化”的拓展,都是審題時應高度關注的。
反思:主體•自主•場景
本題雖然可以寫成議論文,但筆者以為,散文及記敘文也是不錯的選擇。寫好“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話題作文,對于考場上“勞苦大眾”而言,也絕非易事。首先應扣題作文,其次,要有清醒的“自我”“主體”意識,特別要注意文體的規范性;再次,要加以拓展與延伸,既可以寫具體場景,也可以寫思想感悟,既可以寫“自我記憶”不會“風化”,也可以寫群體“記憶”不會風化。自然,“符合文體”指:一是符合作文題的文體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選擇的文體要求。山東高考作文題在文體上特別強調“文體特征”是極富有遠見卓識的“要求”上是有深刻動因的;一方面考在文體的開拓和嘗試上呈現出“雨后春筍”般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大批“四不像”文章如潮涌現,而近幾年對滿分作文的炒作又強化了這種趨勢。就本題而言,應注意兩點:一是用具體場景,用生動人物,用鮮活生活來凸顯主題;二是于細節中詮釋意義,展示內涵。細節是文學作品中最具有魅力的“節點”。一個傳神細節會令一篇文章生色不少。我們可能忘記《祝福》,但祥林嫂眼睛“間或一輪”卻很少被人忘懷。可見細節對文學的作用。同樣,一個數據,一句名言,一個鏡頭,一個形象都會鑄就經典文章。溫總理懷抱艾滋病孩子臉上流淚的場景,誰不動情?
可見,對普通考生在人生追求過程中的生存狀態的同情與理解,對人生體驗與感受的真實表述,關注“自我靈魂”,即關注生命群體與個體的精神生活質量,關注“自我”的心靈完整與靈魂自由程度,正是高考作文命題的著眼點。因此,山東的“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既是一種深情的傾訴,也是一種心靈的渴望,其指向非常清晰與集中;不僅表現了對考生物質世界的關懷與同情,更重要的是體現了高考作文對心靈的撫慰與呵護。
總之,本題就是“寫我的發現、我的體驗、我的所想所感”。“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文應把重點放在謳歌人間真善美,特別是普通人的真善美生活上。這樣的“選擇”和“定位”最容易撥響考生心弦,奏出共鳴的和音。因此,考生要說“當行”“本色”語,用自己的語言,傳達自己的情感,即要做到“真體驗”“真感情”“真表達”。
結論:“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實際上是代表了一種回歸,“回歸”,不僅僅是形式上強調“文體特征明顯”,而更重要的是“回歸”生活原態,情感本真,回到“自我體驗”“詩意生存”“人文關懷”及“自主表達”的“新課標”通衢上來。
若論及由“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的“陡轉”而帶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