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先進典型事跡材料(4)
“不為錢來,農民才信你,才聽你的。”李保國說。
當年在崗底村推廣蘋果套袋技術時,多數老百姓起初并不買賬。“很好的蘋果套個袋子,不透氣不著光,爛了咋辦?”果農有顧慮,李保國不爭辯,他賠著錢給技術打包票,自己拿出5萬元買了30多萬個蘋果袋,開始在農民果園搞試驗。他還許諾:“套袋減了產,賠了是我的,賺了是大家的。”秋后一比,農民信服了,套過袋的蘋果一只能賣50元,當場就有果品商訂購。套袋技術從此迅速推廣開來。后來,依靠李保國獨創的128道標準化生產工序,崗底村的“富崗”蘋果,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創造出一只蘋果賣到100元的神話。
李保國活著的時候,前南峪村民把他奉為恩人,把他一心為民的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崗底村改革開放30周年成果展示廳里,一共五個部分的展板,四部分里有李保國的身影……
這種來自農民兄弟的熱情、尊敬和愛戴,最打動李保國。
有一次,李保國行車至內丘縣摩天嶺村時遇上交通堵塞,進退不得。村民們聽說他急著回保定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一位老鄉喊道:“把我家院墻推倒,讓李老師的車過去!”不容阻攔,幾個人一擁而上,三下五除二將路邊那個農家院完整的土坯墻扒開三米多寬的缺口,讓李保國的車順利通過。
“每當想起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熱流。為了這些農民兄弟的真情,我愿意把自己的知識和能量全部貢獻出來。”李保國真誠地說,“做老百姓喜愛的‘農民教授’,我值了!”
2015年,李保國57歲。有記者在隨他進山的路上問他:“想過以后再做點什么,過什么樣的日子嗎?”
“我已經習慣了山里的生活。到時候,也許就和老伴兒找個小山村住下,做太行山上一棵樹。”李保國雙手緊攥一下方向盤,輕踩一腳油門,車在山路上飛馳起來。窗外飄過的那流淌不息的綠色,才是他心底的摯愛。
“我的根,永遠扎在這里。”李保國慨嘆一聲,黝黑的臉龐上浮出那熟悉的憨厚笑意,隨著車子在山路上顛簸,蕩漾著、蕩漾著……
五
被譽為“黃金水果”的紅樹莓,果實為聚合漿果,柔嫩多汁,營養豐富,兼具止渴、祛痰、解毒等功效,可深加工為樹莓酒、樹莓飲料和口服液等,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2014年,紅樹莓做“媒”,把李保國和南和縣“中國樹莓谷”產業園董事長周岱燕二人牽到了一起。
經過實地考察研究,李保國決定把紅樹莓列入他的課題組重點科技項目,給予全力技術支持,并作為健康產業實干一場。因此,紅樹莓項目也成了李保國生命中最后兩年內投入精力最大的項目。
從結緣紅樹莓那天開始,直到他離世,這兩年的時間里,不管多忙多累,李保國幾乎每周都要獨自驅車200多公里以上,從行蹤不定的外地來到南和縣紅樹莓基地,用自己的知識技術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幫助搭建高水準紅樹莓技術平臺,李保國熱心且無償地調動和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源,幫助聯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投入其中。短短兩年時間,周岱燕與李保國結下了“亦師亦友亦兄弟”的深厚情誼。這兩年紅樹莓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技術、每一個產品,都凝結了李保國的心血和智慧。
2016年4月10日,當周岱燕第一時間接到李保國助手傳來的噩耗時,頓時淚雨滂沱,悲戚難耐。手機兩端同聞哭聲,同哀共泣,其情難言。二人只言片語地相互勸慰,也顯得那樣蒼白無助,竟一時語咽,任憑電波在時空間綿延……
4月12日,周岱燕送完李保國最后一程,返回邢臺時已近黃昏,他呼喚著老友的名字,仿佛和他一起回到他們的紅樹莓基地。夜深了,基地的燈還亮著,透過明凈的玻璃窗,他分明看到,李保國和他的學生們又在埋頭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