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材料四篇(2)
多少山重水復中的掙扎,多少峰回路轉后的陶醉。“科學有險阻,只要肯登攀。”
1999年,臨城縣的高勝福滿懷豪情承包了3000畝干旱的丘陵崗地,但當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崗,卻手足無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請來了李保國。
李保國實地查看后,肯定地說:“這地方可以治理。”隨后一個多月,他帶著技術團隊從土壤、氣候、水利條件和市場需求等多個方面展開研究,確定出種植核桃的發展方向。
傳統核桃品種雜,品質差,產量低,為了選育出優質核桃新品種,2000年,李保國親自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引進6個核桃品種和11個山核桃品種,從國內其他地方引進13個優良核桃品種,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組培實驗。為了掌握核桃開花授粉的第一手資料,從3月下旬開始,他每天背一個水壺,從上午10點盯到下午4點,中午在樹底下啃兩個饅頭就算一頓飯了。一個多月,天天如此,別人心疼想替換他片刻,他一口回絕:“關鍵時刻我必須盯好,錯過了,要耽誤一年時間。”2003年夏,正在進行人工干預實驗,突降大雨,李保國用傘護住核桃新苗,自己則任憑雨水澆打。還有一次,愛人郭素萍因病住院,需要手術,李保國得知后雖然非常著急,但實驗正處關鍵時刻,只打電話安排了一下,自己仍留在基地。那幾天,人們只是覺得他偶爾會眼神游移不定,卻不知發生了什么。經過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國成功培育出國內最優質的品種——綠嶺薄皮核桃。繼而,李保國創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術,實現了壯枝掛果,管理方便,連年豐產,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尹偉倫教授認定為國內首創。同時創造的樹草牧沼四位一體的生態管理模式,實現了核桃品質的綠色有機。2009年,“太行山優質核桃產業化技術及深加工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原國家林業局在綠嶺舉辦了首屆中國核桃節,把這項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發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國,僅在邢臺市,薄皮核桃年產值就超過20億元。
在科技研究的選題上,李保國有一句名言:“脫貧為科研出題,科研為脫貧解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所以,他選取的,都是能廣泛應用于生產,讓群眾受益的課題,而不是在一般數據或一個點的突破,僅僅成為課堂上的一道考題。“深眼悶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術、隔坡溝狀梯機械整地技術、太行山片麻巖區“蓄、集、整、改、排”防洪減災工程技術、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草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都為山區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他發現現有節水灌溉設施在山區應用時有灌水時間不勻、灌水量不勻的問題,竟對機械發生了興趣,研發出一項國家發明專利——溢流式小管出流節水灌溉系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1996年8月,太行山連降暴雨,許多地方樹倒屋塌,田地毀損。洪水刮走了邢臺縣崗底村200畝保命田,山上的果樹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害。李保國隨省科技救災組進村查看災情后,眉頭緊鎖,太行山怎樣防洪減災,如何綜合開發,這些問題深深攫住了他的心。臨走,他交待村干部年前3個月內把后溝的路修通,到時他再來。村黨支部書記楊雙牛帶領群眾只用20天就把路修好了。李保國得知后非常高興,他看出這個村的班子是真心為群眾辦事的,對脾氣,于是帶著愛人扛著行李卷就住進了崗底。
嚴冬里,李保國帶領崗底村民展開重建家園的奮戰。托夢溝下,人聲鼎沸,巨大的標語掛在山頂:跟著星星月亮走,鍋灶支在托夢溝;干到臘月二十九,吃了餃子就動手。李保國和普通村民一樣,掄錘、放炮、挖坑、搬石頭。苦干一年,建成100畝高標準水平梯田,種上了綠油油的蘋果苗。河南省愚公故里濟源市一位副書記到托夢溝參觀后,揮筆贊嘆:愚公故鄉在濟源,愚公精神在崗底。
從1996年到2003年,李保國許多時候都吃住在崗底。他的“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巖區防洪減災工程技術研究” 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北省片麻巖山地綜合開發治理技術”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崗底的幾千畝山場栽種了20萬棵蘋果,李保國傾注心血,不斷摸索,不斷總結,形成了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實現了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產的標準化,打造出遠近馳名的“富崗”蘋果品牌。這項技術獲得2003年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但李保國沒有止步。2007年,他到日本長野信川大學研究梨樹矮化課題,看到富士蘋果的發源地在果樹管理上的確有高明之處,便打電話要崗底村的技術員楊雙奎前來學習。知道楊雙奎沒出過國,就委托人幫助把一切手續辦好,一應旅途及食宿費用都有他來出。回來后他和楊雙奎一頭扎進果園,摸索出了適合太行山地的下垂枝結果技術。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后承擔了數十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取得28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北方經濟林栽培學總論》等9部教材的編寫工作。
有人說,李保國運氣好,干什么成什么。卻不知,為了每一項成果,李保國付出了怎樣的辛勞。荒山野嶺上,他不顧風吹日曬采集樣品,實驗室里,他反反復復地分析數據……;卻不知,李保國為了讓自己的知識更廣博,在干中學,學中干,不管是生態的、土壤的、肥料的、栽培的,還是生理的、分子生物學的,從宏觀到微觀,從單項技術到宏觀產業設計,都努力學,都努力精通。46歲時,已經當了博士生導師的他,竟然又去扎扎實實地讀了經濟林博士,這在全國的博士生導師中,也屬罕見吧。
人們羨慕李保國的成就,李保國卻把成就歸功于黨組織和廣大農民:“科研不能在半空中搞,沒有基層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我有山、水、林、田、路,是黨和人民成就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