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備考作文:從那一刻開始
請以“從那一刻開始”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文體自選。(2)字數(shù)不少于600(詩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滿分作文1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一張張揉碎的宣紙散布于書房,一旁的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聲音也愈顯沉重,幾個月來,我一直找不到一個方向……
這或許是我學(xué)習(xí)書法以來遇到的最大瓶頸。臨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將近四個月,從起初的結(jié)構(gòu)相似,筆畫的側(cè)轉(zhuǎn)相似,直至最后的游絲也達到深似程度。但老師總說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練習(xí)。然后揉碎一張張載滿希望的宣紙。顏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潑墨是因為他當(dāng)時的心情,我自然體會不到其書法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終認為,書法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種自創(chuàng)的風(fēng)格。如今我卻被困在這框架之中,絲毫追尋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來到了上海博物館,欣賞了米芾的《多景樓記》。在千萬幅作品中,我唯獨傾心于它,當(dāng)之無愧的“刷字”,側(cè)鋒轉(zhuǎn)筆間流露出一種抑揚頓挫的韻調(diào),起筆很重,不受束縛,中間隨意略輕,盡顯豪放。在看似隔斷又意味相連的數(shù)十字之間,我竟體會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明朗。從那一刻開始,我似乎拋開了對顏真卿的拘泥,從“刷字”中深深觸發(fā)。更為可貴的是,米芾也是在臨摹遍百家的書法后,才積聚形成自己的獨特風(fēng)格。
當(dāng)我重新提起筆的那一刻,墨汁竟在宣紙上行云流水般地散開了,雖然還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態(tài)卻發(fā)生了大變化,我追尋到書法的方向。或許,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經(jīng)歷繁忙復(fù)習(xí)階段時,我總把自己困于厚堆的資料之中。有時,我們更該放開內(nèi)心,去體味不同的風(fēng)景,從而收獲最深層的本真。或許換了角度思考,就會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將一張張揉碎的宣紙鋪平,沉心欣賞古典大提琴聲。從那一刻開始,我體味到一種書法的方向,一種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實秋所說:“一切絢爛之極又歸于平淡了。”
點評:本文貴在題材接近生活,情真意切。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遭遇瓶頸,而作者擷取了書法練習(xí)中的瓶頸,“我”明知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相似,而是自有其風(fēng)格,但是“我”仍被困于框架中了。直到“我”欣賞了米芾的《多景樓記》,瞬間頓悟。文貴真誠,極易引起讀者共鳴。
滿分作文2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當(dāng)暮色悄然降臨的時候,不遠處裊裊升起一縷炊煙,安然地與天空相吻。從那一刻開始,人們已結(jié)束一天的勞作,開始了與家人齊聚的閑適。
這已是我的記憶。離開家鄉(xiāng)很長時間了,我已漸漸忘記他們熟悉的音容笑貌,忘記了炊煙的模樣和香氣。
一天正奮筆疾書,心里莫名地想起很久沒給外公外婆打電話了,特別想他們。我竟情不自禁地撥通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號碼。電話那邊傳來外公驚喜的聲音,他關(guān)切地問我最近的生活情況。聲音有點嘈雜,我可以想象這時人們都已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可以看到有點模糊的炊煙升起,想起了與好友在屋前玩“跳房子”的光景。“都很好。”我只能簡短地說一句,因為此時已經(jīng)淚流滿面了。
我決定回家鄉(xiāng)看看我的外公外婆,以及那久違的炊煙。
車開得很快,我沒來得及回想家鄉(xiāng)的景象,便在車站下車了。頓時,我有一種惶恐的感覺。還好,扛著鋤頭的老伯伯向我咧開嘴笑,白白的牙齒閃現(xiàn)了一種健康的美,心情便舒坦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左顧右盼,尋找記憶深處的炊煙。但它仿佛被哈利·波特施了隱身術(shù)般,不見蹤影。走得很久很慢,明明很短的路,卻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我有些失望,覺得自己與家鄉(xiāng)與炊煙已失去了往日的默契。
天色很快便暗了下來。我快步向家走去。忽然,整個人打了一個顫,便定在了那兒。眼前,是一縷淡淡的炊煙,帶著點兒谷黃色,以一種淡定的姿態(tài),悠然向上升起。有微風(fēng)吹拂過,一種真切的味道充斥著鼻腔,我感到一股厚實的溫暖,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這一刻開始,我的心與家鄉(xiāng)緊緊地貼合在一切。我知道,它一直都在。
我張開手臂,向家跑去。而那炊煙,像一朵不知名的花,淡淡地綻放,風(fēng)一吹,甜蜜的花粉散溢在心田。
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心中的家鄉(xiāng)會永遠存在,像炊煙一般的真實,充滿心中的每一個角落,走過生命的每一步旅程。
點評:又見炊煙,這不是塞外的“大漠孤煙直”,而是家鄉(xiāng)的充滿記憶的熟悉的炊煙。文中描寫了一種“近鄉(xiāng)情怯”的心態(tài),歸心似箭的“我”一下車就有一種惶恐的感覺,而看不到炊煙時則無比地失落,直到那一縷谷黃色的淡淡的炊煙終入“我”眼,心中才真正安定下來。文筆頗佳,情感細膩動人。
滿分作文3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驕陽似火,連空氣仿佛都呈黏稠狀,知了也只剩下懶散的尾音。坐在三輪車上,我任天氣控制著我的心情,內(nèi)心一片煩躁。
百無聊賴的我,仔細打量著前面的三輪車夫。這是一個中年漢子,長袖的軍服綠到偏黑,厚重的褲子高高卷起,腳上拖著一雙舊拖鞋,每踏一下,隨之發(fā)出“吱呀”的一聲;腳后跟曬得發(fā)白,但皺痕處仍舊藏污納垢,一條大峽谷似的裂痕一直蜿蜒到深處,血絲隱約可見。暗舊的手把見證了這輛車的年邁,本該掛車牌的地方卻掛著一個破舊的筐,里面放著幾個空瓶子。聽這個車夫唱著不知名的小曲——使人無法理解的方言,卻透著掩飾不住的好心情。
難道是今天賺了足夠的錢,讓你如此開心?
“謝謝!”“客氣啥子嘛!”我遞出錢。看著他打開了錢包,零星的硬幣靜靜地躺在那里,別無他物。
從他打開錢包的那一刻開始,我詫異了。他的快樂很簡單,是因為快樂而快樂。
快樂不是一個復(fù)雜的形成嗎?不是風(fēng)雨后才有的彩虹嗎?從那一刻開始,我發(fā)現(xiàn),快樂其實很簡單。因為結(jié)局早已注定,何不快樂地面對?哭鬧無濟于事,我們就笑著迎接。快樂的原因只是因為快樂。什么“金榜題名”,什么“洞房花燭”,只是快樂的復(fù)雜說法,只是給快樂的一個限制的格局。“人”一旦被格局化,便成了“囚”,又何來快樂可言?
從那一刻起,簡單,便是快樂。
天地有大美,于簡單處得;人生有大疲,于復(fù)雜處藏。人一簡單就快樂,但快樂的人寥寥無幾;人一復(fù)雜就痛苦,但痛苦的人卻熙熙攘攘。放下你對物質(zhì)的執(zhí)著,相信簡單才是快樂。
從那一刻起,我明白了,因為快樂,所以快樂;那么從這一刻起,請你也相信,快樂因為簡單而快樂!
點評:快樂其實很簡單,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悟到這個道理。本文通過對一個貧窮而快樂的三輪車夫的描述,娓娓地道出了快樂的真諦,并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立意深刻,引人深思。
滿分作文4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鮮花的美麗,是因為它得到了陽光的愛;小樹的茁壯,是因為它得到了雨露的愛;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因為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得到了母親博大的愛……
有一首歌叫做《母親》,可是現(xiàn)實中的母愛是那么濃,即便是用數(shù)百首的歌,又怎能表達出它的偉大呢?
每當(dāng)回憶過去,我總是太關(guān)注自己,太在乎自己,卻沒有看到母親一直在背后默默地關(guān)心我、撫育我:她為我做可口的飯菜,為我買最新的參考書,為我熬苦得嗆人的中藥……可是這么多年,我又何曾為她做過什么。我沒有為她做過一頓飯,沒有為她洗過一件衣服,我不知道她的生日,我甚至都沒有為她倒過一杯水……
那一次,一個春光明媚的五月,我突然得到了母親因腫瘤要做手術(shù)的消息,而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要到手術(shù)后才能知道。知道消息的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母愛正行走在懸崖上,隨時會掉下去,我的心也懸空了……
等我趕到醫(yī)院時,母親已經(jīng)被推往手術(shù)室了。手術(shù)室在十九樓,早上八點正是人流高峰,電梯一直是滿員,于是我從樓梯一口氣爬到了十九樓。等我到了十九樓,手術(shù)室的門緊閉著,手術(shù)已經(jīng)開始了。一道并不厚重的門,在那一刻卻承載了太多的思念與無助。
手術(shù)做了差不多四個小時,而在我那是勝似四個世紀的煎熬。在那段時間里,我倚在墻上,想了很多很多……
我在想母親為我熬中藥時,為了達到最好的藥效,她不時看表,容不得自己有絲毫的時間誤差;我在想母親每晚陪著我做作業(yè),有一次做完習(xí)題,我才發(fā)現(xiàn)母親已經(jīng)倚在床頭睡著了……
回想起母親的好,回想起母親的愛,我慚愧自己的回報少之又少。從小到大,母親的每一個微笑是她對我的鼓勵,每一頓可口的早餐是她精心的付出……可十幾年來,我只知道接受,從來沒有想到過母愛的辛勞……
從那一刻開始,我懂得了只有接受的人生蒼白無力,只會接受的人懦弱無能。
我去了花店,我要讓母親看到最艷麗的玫瑰。從此,我要用自己的心來感恩,用自己的愛來回報……這是我該付出的!
點評: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向來難以把握,本文卻為“母愛”找到了很好的載體。文章以抒情的排比開頭,歌頌了愛,特別是母愛的博大;再以一段充滿懸疑的“我”的自責(zé)為下文做了必要的鋪墊。母親因腫瘤而動手術(shù),“我”趕到的時候母親已被送進手術(shù)室,守在手術(shù)室外的“我”心中起伏不已,下定了回報母愛的決心并付諸行動。文章情感真摯。
滿分作文5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人浮于事的大都市,幸福對我們這些整天披星戴月的學(xué)生來說,好像變得有些陌生了。不知是幸福疏遠了我們,還是我們身居幸福之中而變得麻木起來?其實,只要用心體會,你會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身邊。
我最享受自信的時候,昂首向天。天空那美麗的弧線仿佛是為我譜寫的美好樂曲,它讓我追求卓越,向更高的山頭發(fā)起挑戰(zhàn)。在種下奮斗,經(jīng)過努力,收獲果實后,自信而滿足地享受著屬于我自己的掌聲和鮮花,當(dāng)別人向我投來肯定和贊許的目光后,從那一刻開始,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風(fēng)迎面吹來的那種快感,有種“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的感覺。站在山頂上,任刺骨的狂風(fēng)吹來,我毅然不動地遙望著遠方我的理想。在我一次次爬上更高的山頂,俯視美好河山時,從那一刻開始,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汗水劃過身體的那一瞬,所有的努力奮斗將在這一刻被證明,所有的堅持不懈將在這一刻被肯定。我向來喜歡陽光,我覺得在陽光下有無窮無盡的活力,讓我拼搏奮進。所有的煩惱和不愉快在陽光下蒸發(fā),只留下一個信心百倍,完美的我,從那一刻開始,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在母愛中得到呵護,當(dāng)早晨上學(xué)的時候,母親的祝福讓我精神百倍,中午在學(xué)校吃飯不回家的時候,電話那頭母親一遍遍告訴我吃好,吃飽,下午餓了就買點東西吃。晚上,當(dāng)我?guī)е簧砥>牖氐郊抑械臅r候,母親早已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我歸來,母親的噓寒問暖讓我忘記一身的疲倦,從那一刻開始,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在友情的大海中遨游,高興的事可以和同學(xué)分享,有了煩惱有朋友聽你訴說,學(xué)習(xí)上我們互勵互勉,生活上我們相互關(guān)照,從那一刻開始,我好幸福。
其實幸福無處不在,只要時常懷著一顆善良感恩的心,體會生活,善待他人。
點評:作者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不斷地發(fā)掘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自信、成功、感動與分享。前面部分寫得頗為志氣昂揚,后半部分則以細膩取勝,小處見真情,富有感染力。全文布局合理,段落清晰,是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
滿分作文6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友情的紐帶,或會因情緒激動而繃緊,但絕不可折斷。
我們,斷了嗎?
最近,我們的吵架頻率越發(fā)飆升,總是為了一些小事。
那時,你經(jīng)常埋頭作伏狀,看似累了在睡覺,而事實并非如此。有一次,我想和你討論課上的問題,卻偶然發(fā)現(xiàn)你腿上放了本書。你是在暗處看書!這雖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而在我看來,你在防著我!我們不是都一起學(xué)習(xí)的嗎?你怎么在暗地進行?你為什么這么做?就算我知道你學(xué)習(xí),我又不會說什么。為什么背著光?這樣對眼睛不好!我很想問……
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友情線松了。
我開始注意你的舉動。中午我打菜回來看見你已經(jīng)打完飯,坐在餐桌旁看書。原本我在劇烈跑步后去打菜而碰見有人插隊,心情本來就不好,再加上你悠閑地看著書,一看見我就趕忙收起來,我總覺得你在回避著我什么。那一頓,我好沒胃口。
就這樣,我經(jīng)常開始注意到什么,我們小吵小鬧了起來,但都很快恢復(fù)平靜……
培根說:“把痛苦告訴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會減掉一半。友誼的作用就是這么神奇!”那是真的嗎?我卻不敢去實踐。
每當(dāng)我煩惱時(當(dāng)然,你是“肇事者”,而你卻都沒有發(fā)現(xiàn)),我總會把它帶給你,但不是訴苦式地坦白告之,而是在你每每感覺莫名其妙時,把痛苦的浪潮倔強地拍打在你身上。我知道,你也想安慰我,但找不到一葉扁舟載你來我身旁。因此你獨自看著風(fēng)景,裝著無事,走了。
正如你上次對我說的,小A說你平時的某些行為——傷人傷己。
有一次,我們一起吃飯,談及我生氣的事,你說:“原本我是很想去安慰你的,但是你都是不理我的樣子,我也就算了。因為我的其他朋友一生氣,我一安慰她,她就馬上好了,可是你卻……久了,我,厭倦了。”
厭倦了。
我們從此換了位置,不再是同桌。
從那一刻開始,我們斷了。
直到前幾天,我讀到了貝多芬的一句話:即使最神圣的友誼里也可能潛藏著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為你不能猜測出朋友的秘密而誤解了他。
我是否有誤解你?我自問著……
從那一刻開始,我懂得要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會晚了嗎?
點評:友情是每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本文細致地描繪了一段友情的消亡。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非常出色,貴在真情流露。由此,友情的線從最初的開始松脫,到裂痕愈來愈大,再到心傷,從此厭倦,斷了,這一整條脈絡(luò)都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文末發(fā)出了感悟,使主題得到了很好的升華,而不再囿于簡單的友情敘述。
滿分作文7
從那一刻開始
溫州考生
兩年的韶光悄悄滑過,沒有重量,似微醺的晚風(fēng),拂過歲月了無痕跡,但那荒蕪的記憶中,卻依舊清晰地保留著那刻骨銘心的時刻……
偌大的廳堂,布滿青紗白幔,靈堂前青煙彌漫,外公的照片就掛在最醒目的地方,笑著。外公今年九十多了,那爬滿皺紋的臉,見證著歲月的滄桑。外公的前半生很是勞苦,家里有一群孩子要拉扯,從十幾歲開始,凡是他那個年代的人可以干的,能干的,他都干,上山入海,無所不做。后來,幾個兒女長大,嫁的嫁,娶的娶,他勞碌了大半輩子,直到六七十歲,走不動了,才得以安享晚年……
這就是外公在我腦海里的全部印象,是平時偶爾從媽媽的嘮叨里聽來的。外公,對我來說,只近乎一個概念,因為我擁有著一個完整的家庭,從小玩著長大,在我的生活里,外公的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
慢慢地,孩子們個個都長大了,外公也逐漸衰弱,老去。他晚年沒得什么老人病、富貴病,感冒咳嗽也少,最后的幾年時光,還是過得輕松自在的。簡單的人生中,沒有太多的波折,歷史的變遷,在這個平凡的老人身上幾乎找不到痕跡。他就這么睡著,睡著,躺在床上,睡過去了,沒有痛苦,也沒有未了的夙愿,走了。
這,應(yīng)該就是大家所說的壽終正寢吧。是他的福氣,也是晚輩的福氣。
因此,外公的去世,在我看來,好像并不是太大的悲傷……
音樂起,媽媽說要起身了,兒孫子女們要繞外公的棺材轉(zhuǎn)圈,送他最后一程。于是,在一個比較空曠的地方,一圈披麻戴孝的,開始繞著轉(zhuǎn)……
鞭炮聲,吹打聲,哭聲,圍觀的議論聲,齊響……
好熟悉的場面……
記得五六年前,我趕來參加奶奶的葬禮。當(dāng)晚,來到靈堂,看著奶奶表情安詳?shù)靥稍诒窭铮覜]有恐懼,佇立許久,那一刻,心里出奇地平靜。
生與死,一直是困擾每個活著的人的精神枷鎖,一輩子該怎么過?生或死,到底該怎么對待?史鐵生,那個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作家,在滿目蒼涼的地壇,終日思索:人為何要承擔(dān)苦難?而他為何偏是上帝選中的一個?死到底是怎樣的一件事?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一個失魂落魄的人,用一生,闡釋,終得解脫。
從那一刻開始,我似乎明白:或許,死也應(yīng)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莊子之妻亡,他擊缶而歌。死生契闊,人間常事,所以,生者不必悲傷,死者已無牽絆……
“妞妞,阿太走了,你知道去哪里了嗎?”
“天上。”三歲的小侄女用胖乎乎的小手指著天空。
“天上?”我迷惑不解。
“天上,那里,‘多美麗’。”
“多美麗”是小侄女平常最喜歡去也最想去的地方。在小侄女純粹的小腦瓜里,人沒了,就是到一個好吃好玩的地方去了。
無語。
我凝固在那里,雙耳仿佛間歇性失聰,全世界的喧囂,瞬間,靜若塵埃,了無聲響……
點評:本文以感情的流動為線索,作者由參加外公的葬禮想起,追述了他勞碌的大半輩子,以及他的衰老、逝去。在“我”的思緒被音樂聲打斷后,熟悉的場面將“我”帶入了五六年前奶奶的葬禮。兩場葬禮使“我”對死有了新的感悟:死應(yīng)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文末“我”與小侄女的對話頗具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