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年度工作總結(4)
十二、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我鎮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按照“抓機遇、提速度、上臺階”的總要求,大力攻堅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深入實施“農業強鎮、旅游興鎮”兩大戰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切實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堅定不移地發展特色、綠色、高效農業。一是科學規劃建設“一區兩帶”,著力打好農業板塊經濟牌。以現有的斷橋反季節蔬菜為主,對全鎮農業資源重新整合包裝,規范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操作,形成種植方式統一、品種統一、質量統一、價格統一的對外經營格局,著力打造集現代農業效益示范、新技術展示、新品種推廣、農科教結合為一體的“斷橋生態農業示范區”;沿著木城至坡舟、戈堯至舟磨兩條鄉村公路調整斷橋的農業生產布局,把過去分散零星的農業亮點集中整合,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種植、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著力建設種植早蔬、花卉為主的“木城產業帶”和種植秋淡季蔬菜、枇杷為主的“戈堯產業帶”。 二是結合鎮情,切實做好“四調”:把生產基地調“大”。進一步以市場為導向,擴大優質米、反季節蔬菜、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益;把農產品加工業調“強”。樹立“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的連接點、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從資金、技術等方面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把主導產品調“優”。因地制宜,按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推廣良種、良法,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和市場競爭能力;把經營機制調“活”。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積極引導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真正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形成農民和財政都增收的農業產業。三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緊緊抓住品種改良、飼草飼料、疫病防治、畜產品加工等關鍵環節,采取無公害與綠色養殖模式,以優質、高效、安全畜產品為特征,以大力發展養殖專業村、專業戶為重點,加快以專業村為支撐的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和養殖協會的發展。四是以加快山區農機化建設為著力點,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搶抓政策機遇,用足用活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動農民購置和使用農機具的積極性,重點抓好先進適用農機具應用,積極培育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加快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五是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六是充分發揮斷橋山區農業產業優勢,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地一策”工程,切實加大對早熟蔬菜、煳辣椒等特色品牌發展和推介力度,努力擴大規模、擴大市場,建立健全現代農業服務化體系,走出一條山區農業產業致富的路子。
2.堅定不移地推進旅游產業化進程。結合斷橋實際,緊緊抓住省、市、縣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機遇,用好用足省、市、縣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重點依托黃果樹瀑布五A景區,結合郎宮國際旅游休閑度假景區的開發建設,充分發揮斷橋區位和資源優勢,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傾力打造以 “木城河”為載體的“水廊文化”和“花河、竹海、葡萄溝”,以“休閑、養生、快樂、安康”為載體的生命文化兩大生態文化體系,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經濟和“農家樂”,重點搞好以煳辣椒等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旅游產品開發。在沿河兩岸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高效農業、集約農業。在廣泛種植花卉、觀賞蔬菜等作物的基礎上,開展游客農耕、采摘等農家旅游項目,寓耕于游,讓游客在飽覽秀麗風光的同時,充分體驗農家耕作之樂、豐收之喜。大力抓好形象塑造,充分挖掘以斷橋木城河鄉村旅游區為代表的“布依族文化”,突出“自然生態、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特色,打造旅游品牌,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全力實現“旅游興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