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取眼前人——讀《目送》一書有感
《目送》一書,龍應臺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為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為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漸老去時的照料和看護,記錄了樹林里杜鵑啼血似的哀鳴,記錄了首爾的老朋友,印度孟買的火車……每篇散文讀起來都有不同的感悟,我是在對于個人來說很特殊的時間讀的龍應臺寫的此書,讀到一些片段的時候,眼淚總是把文字變得模糊,關于過往的記憶卻是越發清晰。《目送》一書作者寫的是她自己的一些人生不同階段的感悟,卻讓我這個讀者一次次情難自控,我想這也許就是好書的定義,這也許就是讀書的意義。
2017年11月8日,一個正常上班的星期三,上午10點多我在辦公室用電腦正書寫一個案子的出庭材料,手機忽然響起,是媽媽的來電,沒有往日那日常的問候,沒有多余的寒暄,媽媽直接說爺爺就在剛剛去世了,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電話那頭的媽媽說你去請假回來吧,然后我木然的答應著,眼淚就決了堤,趕緊擦干淚水擬了假條去找單位領導簽字,還是在向領導當面說明請假原因的時候泣不成聲,我知道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該如此的,感情如果能收放自如,那也就沒有那么多為情所困的人了吧。好在請假的過程很順利,我搭上了11點汝城至郴州的汽車去往郴州轉車回家。
我一直是最不需要父母擔心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大人教育自家小孩時口中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小學畢業到縣城讀初中,初中畢業考上縣里最好的高中,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大學畢業考公務員,得到了親戚眼中穩定的“鐵飯碗”。在外讀書和工作的這些年,我基本是隔兩天打個電話回家,有事情的時候說是事情,沒事情的時候就問問家里的情況,聊聊家常。讀書時候放長假都會回家,那時候我家住爺爺家隔壁,所以每次到家放下東西都會去爺爺奶奶家看看他們,后來工作了在外地,家里也搬了新房子,新房子離開爺爺家有十來分鐘的路程,我每隔幾個禮拜或者遇上節假日也會回去,每次回去都會去爺爺奶奶家看看他們,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收入,去看望他們時便懂得帶點水果,有時候是牛奶或者給他們一點錢讓他們自己買東西,爺爺奶奶一輩子都是節儉的人,所以總會對我說不用買東西給他們,他們有吃有穿有錢花,盡管這樣,我還是會做我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
爺爺去世前的十來天,我回去本準備去看他,后來爸爸說爺爺去鎮里醫院打針了,加上我回去的時間匆忙,便想著下次回去再去看他,誰知道,一錯過,便成了生離死別、陰陽相隔。前幾天打電話給媽媽,還聽說爺爺在住院打針,也許是年事已高,又或者年輕時候太過艱苦留下了病根,爺爺近些年的身體一直不太好,經常去醫院或者診所打針,這次聽說他住院打針也沒太當回事,還說天冷了,叫我哥哥有時間的話開車接送一下爺爺去醫院打針,免得他住在醫院吃不好、休息不好。在車上,坐在最后一排位置,靠著窗,回憶著有關爺爺的點滴,想起自己上次回去竟然都沒能看看他,又不由自主的紅了眼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以前經歷的事情不多,不太懂得這句話的含義,慢慢長大,得到的東西多了,也在猝不及防中失去很多,或許不止父女母子之間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對于很多人和事,我們都是在不斷的目送和告別,想想,能目送也是幸福的吧,至少好過不能目送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