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一季第六集 上海解說詞
上海,位于中國東部。長江,在此入海。城市建立在平均海拔4米的沖積平原之上。蘇州河自西而來,黃浦江穿城而過。江的西岸叫作浦西,江的東岸被稱為浦東。我們的旅程,從黃浦江的終點開啟,沿江而上,遇見上海第一條不同凡響的天際線。長江在這里接納了它的最后一條支流--黃浦江,當它流經(jīng)這座燈塔時,意味著這條全長6300公里的大河,即將匯入東海。一個世紀前,上海的價值從這里被發(fā)現(xiàn)。前方的海洋,讓上海與世界相連。身后的長江,能夠深入中國廣闊的腹地,通達是這座城市最原始的資本。沿著黃浦江,溯流而上,不遠處就是外灘。飛行在黃浦江上,臨江而建的20多棟西式建筑,是外灘最顯眼的標志。曾經(jīng),中國近一半的財富,都被外灘攬入懷中。但它擁有的僅僅是1500多米的濱江地段。外灘的前身,是片泥濘的淺灘。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被迫成為開埠通商的口岸。來華的英國人,一上岸,就看中了外灘。外灘的歷史在這一刻發(fā)生轉(zhuǎn)變。氣象信號塔,位于外灘的南端。19世紀末,這座信號塔通過懸掛不同的旗幟,為船舶提供氣象信息。信號塔的頂部,曾經(jīng)有一個巨大的黑色鐵球。12點一到,鐵球準時落下。那一刻,人們同時按下鐘表,校準時間。20年后,外灘上的另一座大樓,裝上了更先進的計時器。這座大鐘從英國遠道而來,并設(shè)置為東八區(qū)時間,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時間。那時,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之中,上海率先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時間,跟上了世界的步伐。隨著上海開埠,許多金融機構(gòu)涌入外灘。這座白色穹頂?shù)拇髽,曾?jīng)入駐過一家實力雄厚的銀行,源于羅馬建筑美學的三段分劃設(shè)計,使整棟大樓莊重而不失典雅。這種通過穩(wěn)重的建筑外觀,增強儲戶安全感的方法,今天的銀行大樓仍在使用。這條連接外灘的道路,是上海最繁華的商業(yè)街。租界時期,南京路只是條小土路,英國人喜歡在此遛馬,人們就把它叫作馬路。從馬路起步,中國人奔跑在通往近代化的道路上。上海的第一盞電燈,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就誕生在南京路上。
接下來的旅程,將跟隨河流,探尋上海最早的工業(yè)基因。古老的工業(yè)廠房,如今輻射藝術(shù)力量。傳統(tǒng)的行業(yè),正在努力成為標桿。
蘇州河是古代上海通往臨近城鄉(xiāng)的主航道。開埠前,它被叫作吳淞江。來到上海的外國人發(fā)現(xiàn),沿著這條河可以抵達蘇州,于是給它取名蘇州河。蘇州河的終點,有一座110歲高齡的大橋。1907年,大橋落成。因為不收過橋費,它被稱作白渡橋。“白”在上海話中,是免費的意思。大橋前方的水閘,每天開合兩次,調(diào)節(jié)河流水位。水閘打開時,蘇州河就匯入前方,更加開闊的黃浦江。黃浦江從浙江發(fā)源,一路向東,穿越上海。20世紀初,上海工業(yè)高歌猛進,人們需要更大的河流運輸原料,提供水源動力。當蘇州河捉襟見肘,精明的商人,轉(zhuǎn)而選中了黃浦江。這座煙囪高聳的建筑,曾經(jīng)是一座發(fā)電廠。上海華界的第一盞電燈,就是由它點亮。如今,電廠變身為藝術(shù)館,老廠房的巨大空間,最適合裝下當代藝術(shù)的奇思妙想。古老的建筑被重新利用,而一些傳統(tǒng)的行當,在歲月打磨中,重煥生機。造船是上海的家傳技藝。100多年前,黃浦江畔,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近代造船廠。如今,幾乎所有種類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這艘載重量32萬噸的巨型原油船,正在進行船身結(jié)構(gòu)的搭建,它的造價接近8000萬美元。外高橋船廠每年產(chǎn)出二十多艘不同的巨型船舶。3這是一趟時間之旅,建筑是歲月的時鐘,融入這座城市,古老的生活秩序。輾轉(zhuǎn)不同的樓宇,感受亂世中的城市胸襟,老房子看得見風景,更看得見傳奇。距離上海市區(qū)不到50公里,有一座古樸的小鎮(zhèn)。開埠前,以“小蘇州”自居的上海,就是這樣的江南水鄉(xiāng)。朱家角已經(jīng)度過了1700年的時光。在上海,和它年歲相當?shù)倪有一座古老的寺廟。相傳,龍華寺始建于三國時期。唐朝年間,武則天為它捐建了第一座佛殿。千年來,龍華寺香火不絕,它成為上海人新春祈福之地的首選。這座城市,常以年輕的面貌示人。實際上,它收藏著不少時光印記。在上海的鬧市區(qū),隱藏著一座精致的江南園林。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花園,它身處喧鬧繁華的都市,但園內(nèi)充滿了山林野趣。豫園的熱鬧,在元宵節(jié)被推到極致。生肖彩燈是燈會的主角,今年是雄雞當?shù)。跟隨著人群前進,前往熙熙攘攘的九曲橋。民間傳說,鬼怪只能走直線,新年到九曲橋上走一走,可以躲避鬼怪,去掉晦氣。豫園的燈會傳統(tǒng),從清末開始,一直延續(xù)至今。變化的時代里,總需要一些不變的風景。它提醒每座前行的城市,時刻不忘初心。飛行在上海的高空,時常能看見一棟棟紅色屋頂?shù)姆孔诱R排列,類似于今天聯(lián)排別墅的布局。其實,這是上海的老房子。新中國成立前,它們?nèi)菁{了這座城市60%的人口。大門以石頭做門框,木頭做門扇,因此得名石庫門。清末,江浙一帶發(fā)生戰(zhàn)亂,大量百姓逃往上海避難,一時間,房子成為緊俏貨。為了節(jié)省空間,房地產(chǎn)商引進了英國聯(lián)排建筑形式。富有的人家,可以買下一排石庫門。條件一般的,往往十幾戶合住在一棟里。石庫門不僅安撫了生活,也見證了歷史。1921年,1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在這里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28年后,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在東方誕生。老建筑在上海并不罕見,長陽路一帶的摩西會堂,是上海著名的歷史遺跡。這座隱蔽的小院,常常吸引外國人駐足。院子里的墻壁上,鐫刻著一萬多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