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一季第一集 海南解說詞
你見過什么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 300 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云霄,結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看見專屬于高空的奇觀,俯瞰這片朝夕相處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從身邊的世界,到遠方的家園,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50分鐘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從現在開始,和我們一起,天際,遨游!
海南省位于中國版圖的最南端,它帶著南海眾多島嶼貢獻了相當于中國陸地面積四分之一的廣闊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島,界定了中國最南的國界;北部的瓊州海峽,隔開了海南島與內陸。我們的旅程從北部開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島嶼,前往一座洋溢著闖蕩精神的城市。沿著北部海岸線,邂逅三座風格迥異的燈塔。這是一條30公里寬的海峽,它的南岸是中國第二大島——海南島。海南島本來是內陸的一部分,6000萬年前,地殼運動讓部分陸地下陷,海水淹沒了這里,形成了古瓊州海峽。伴隨著塌陷和海峽形成,火山開始噴發。火山噴發物不斷堆積,海南島北部的面積隨之擴大。在海南島的北部,火山運動的痕跡隨處可見。這片面積僅有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著40多座火山。馬鞍嶺火山是其中的明星,它由一座主火山、一座副火山和兩座小巧的寄生火山組合而成。就像父母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如今,植被已經把火山層層覆蓋,人們在這里建造了公園,沿著火山缺口處的步行通道,可以一直走到69米深的底部。大約在13000年前,馬鞍嶺火山完成了最后一次噴發,隨后陷入沉寂。但不能小看它的威力,這是一座休眠火山,沒有人知道它會在什么時候醒來。輪渡是往返于內陸和海南島之間的班車,只需要50分鐘就能橫渡瓊州海峽。這是一艘載重量超過4000噸的輪船,除了汽車和旅客,船艙之中還有一列跟隨它渡海的火車。跨海前,火車被拆分開裝入船艙。輪渡靠岸后,首先完成鐵軌的對接,接著列車車廂被拉出船艙,重新組接成完整的火車。海口是它們在海南島旅程的第一站。海口是海南島離內陸最近的城市,90%的進出島貨物都在海口中轉。全島最大的淡水河南渡江從這里入海,“海口”因此得名。在海口,有一條盛極一時的騎樓商業街。一樓是店鋪,二樓以上是人們居住的地方,一部分向外探出,就像騎跨在人行道上,所以叫做“騎樓”。這是海南人從東南亞帶回來的建筑樣式。對于他們來說,大海并不意味著阻隔,而是通往遠方的道路。從清代開始,這里就有下南洋的熱潮。出海闖蕩的人們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兒。小到咖啡,大到騎樓這種設計,甚至連造房子的水泥都是從南洋運回來的。闖蕩南洋的人們腳步未遠,從內地駛來的輪船已經響起靠岸的鳴笛。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立了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自由與夢想激勵十萬闖海人橫跨海峽,從海口登陸,踏上這座充滿無限可能的島嶼。如同“闖關東”、“走西口”,當年的闖海人勇于冒險,走在了開放的前沿。“下海”是他們貢獻給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詞。即便是最靠近陸地的地方,海洋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北部是海南島最兇險的海岸線之一,燈塔成為航海人最愿意看到的老朋友。這是海南燈塔中最年長,相貌也最出眾的一座,它守望臨高角已經120多年,紅白條紋是它最明顯的標識。臨高角燈塔見證了不少歷史。1894年,法國人為了控制瓊州海峽而修建了它。50多年后,解放軍在臨高角艱難登陸,解放了海南。激戰過后,燈塔如舊,但海南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世界。木蘭頭燈塔守衛著一片危險的水域。因為水流速度極快,不少船只在這里遇險。破損的木板被沖到海岸上堆積起來,這片水域被稱為“木爛頭”,后來人們將其改名為“木蘭頭”,期望海難不再發生。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這座74米高的亞洲第一燈塔,它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路牌,為遠道而來的船只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