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養,和窮富無關
前幾天,在央視拍的三集片《鏡子》,其中一個孩子叫澤清,14歲,初二學生,綴學在家兩個月,整日無所事事。他的父親是事業單位職工,大學本科;母親是醫務人員,大學本科,兩次國外進修;外公外婆是湖北大學退休教授。這是一個家境還不錯的中產階級之家,并且文化程度也都很高。
但是,這個孩子有暴力傾向,經常對自己的母親出言不遜,甚至還多次打母親。
媽媽哭訴道:孩子經常說我賤,比如說我送飯送菜,就會踩到他的尾巴。他拽著我的頭發,把我逼向墻角,然后拼命打我。他的指甲很長,他就用那個指甲抓我,也動過刀子之類的。
母親在節目里心酸地講述有一次被兒子逼到墻角毆打,丈夫就躺在一旁的床上,因為對這一幕感到厭煩而毫無作為,直到兒子暴力行為升級起身制止。澤清說,父母關系不太和睦,因為母親脾氣暴躁,講到最后都是他對,父母常常需要用暴力才能解決問題。同時兩個人都各自專注自己的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的成長。這對夫妻在攝影機前。也還在相互指責埋怨對方。
澤清一面抵制父親的暴力,媽媽的嘮叨,一面卻又在無意識中認同了爸爸的暴力,他以與爸爸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媽媽。
他越來越像他們的樣子,粗魯暴力,脾氣暴躁,內心冷漠,他成為了一面鏡子,映照出真實的家庭關系。一個人的教養,與窮富家境無關,跟家庭內家庭成員的親密關系相關。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二不比”是指懂得體貼照顧旁人的感受,在待人上不有所偏頗。這就是一個人的教養,他與貧富家境無關。
有的人出生在錦衣玉食之家,卻滿嘴的污言穢語,滿身的粗鄙戾氣。而有的人,雖出生在貧困的普通之家,卻依然謙謙君子、彬彬有禮、溫潤如玉。
因為,貧富可能會改變到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但是卻不能改變有個人的待人的方式;貧富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但是卻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內在品行;貧富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工作選擇,但是卻不能抹滅一個人的顧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