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教學相長
講臺很短,不過剛好三尺;講臺很長,走過已然一生。盡管我只是一名從教三年多的普通物理教師,但從教之初我已決定將我的畢生奉獻給教育事業,我將用手中的一只只粉筆架起知識的橋梁,讓知識走上黑板,走入學生的心房;讓這一只只粉筆為學生鋪成一條條光明之路,讓其走向祖國需要之處。
自2016年進入新建一中,回首已經工作的三個春秋,雖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值得稱頌的大作為,但是平淡的教學生涯卻賦予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也讓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自身也獲得很大的收獲。這收獲不僅在教學方式或手段上,也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溝通上等多方面。
物理學作為一門研究物質基本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概念嚴謹推理周密,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一堂課的導入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情景創設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交流,同時課堂中的有效設問,也能夠在課堂中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有效的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從教學技能中提升教學藝術。
比如在講自由落體運動這節課上時,學過這一章節的人都知道,亞里士多德錯誤觀點綿延了兩千年,即他認為的物體下落快慢由它們的重量決定,也就是說重的物體下落的快輕的物體下落的慢。我事先準備了一個鎖和一張紙,讓學生猜想如果我將它們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它們的下落快慢是否一樣,如果不同,哪個先著地,絕大多數都是認同鎖先落地,但也有提前預習了的學生說是同時著地,我提醒他們要尊重實驗現象,隨即重新演示一遍,確實是鎖先落地,緊接著我問:“為什么是鎖下落的快先落地呢?”他們都說是鎖更重的原因,緊接著我請他們思考,“如果將同樣的紙和鎖粘在一起,跟剛才的兩組實驗對比,應該是哪個下落最快呢?”聽到有同學說當然是紙和鎖粘在一起下落最快,因為它們最重了,但也有不一樣的聲音說,快的和慢的黏在一起應該會被拖慢了。通過這樣一個小實驗和一步步問題的驅動引導,讓學生明白下落快慢不是由重量決定的,通過創設真實的情景使學生產生矛盾的心理,激發其求知欲,讓學生主動進入思維狀態,一步步的問題引導其實也讓學生理解邏輯的力量。這比單純的說教式教學要好很多,更讓學生明白物理來源于生活,并能培養其探索能力和邏輯能力,
還有在上《摩擦力》這節課時,這節課書本最開始就給摩擦力的定義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具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但對于高一新生來講,這概念不僅繞口還難于理解。尤其是對于運動和相對運動以及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學生難于區分,因此課堂開始,我便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乘坐公交車時,當刷卡完成后車子向前運行,人在車上從前排向后排走動,人向哪里運動?”學生回答有的說向后,有的說隨車向前的。隨后我補充到:運動或靜止是相對地面而言的,而相對運動是相對于與之接觸的物體而言的,這樣一解釋學生便恍然大悟了,隨后對于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我手在豎直方向握住我的熱水杯,向學生提出:“我的水杯有怎樣運動的趨勢?”這一次大部分都說有向下滑的趨勢,我又問:“那滑了嗎?”他們一直回答沒有,我說道:“對了,想向下滑但是沒有滑就是趨勢”,這時一學生發言小聲說道那就是有賊心沒賊膽,想動又不敢動唄。其他學生哄堂大笑,我聽后立即表揚了這位學生觀點,有時候看似不經意的表揚能夠使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激發其潛能,同時也使得師生關系融洽。從他的發言,我能看出至少說明他是在認真的聽課,二來他的觀點也說出了趨勢的精髓,讓其他同學更能理解趨勢的概念了。運動、相對運動、相對運動趨勢的概念的建立對于我接下來摩擦力方向的判斷尤為重要。
類似的課堂經歷還有很多,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物理的課堂敢于猜想、勇于思考,善于發現,真正體現物理教學以人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會的理念。
自2016年進入新建一中,回首已經工作的三個春秋,雖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值得稱頌的大作為,但是平淡的教學生涯卻賦予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也讓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自身也獲得很大的收獲。這收獲不僅在教學方式或手段上,也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溝通上等多方面。
物理學作為一門研究物質基本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概念嚴謹推理周密,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一堂課的導入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情景創設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交流,同時課堂中的有效設問,也能夠在課堂中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有效的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從教學技能中提升教學藝術。
比如在講自由落體運動這節課上時,學過這一章節的人都知道,亞里士多德錯誤觀點綿延了兩千年,即他認為的物體下落快慢由它們的重量決定,也就是說重的物體下落的快輕的物體下落的慢。我事先準備了一個鎖和一張紙,讓學生猜想如果我將它們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它們的下落快慢是否一樣,如果不同,哪個先著地,絕大多數都是認同鎖先落地,但也有提前預習了的學生說是同時著地,我提醒他們要尊重實驗現象,隨即重新演示一遍,確實是鎖先落地,緊接著我問:“為什么是鎖下落的快先落地呢?”他們都說是鎖更重的原因,緊接著我請他們思考,“如果將同樣的紙和鎖粘在一起,跟剛才的兩組實驗對比,應該是哪個下落最快呢?”聽到有同學說當然是紙和鎖粘在一起下落最快,因為它們最重了,但也有不一樣的聲音說,快的和慢的黏在一起應該會被拖慢了。通過這樣一個小實驗和一步步問題的驅動引導,讓學生明白下落快慢不是由重量決定的,通過創設真實的情景使學生產生矛盾的心理,激發其求知欲,讓學生主動進入思維狀態,一步步的問題引導其實也讓學生理解邏輯的力量。這比單純的說教式教學要好很多,更讓學生明白物理來源于生活,并能培養其探索能力和邏輯能力,
還有在上《摩擦力》這節課時,這節課書本最開始就給摩擦力的定義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具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但對于高一新生來講,這概念不僅繞口還難于理解。尤其是對于運動和相對運動以及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學生難于區分,因此課堂開始,我便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乘坐公交車時,當刷卡完成后車子向前運行,人在車上從前排向后排走動,人向哪里運動?”學生回答有的說向后,有的說隨車向前的。隨后我補充到:運動或靜止是相對地面而言的,而相對運動是相對于與之接觸的物體而言的,這樣一解釋學生便恍然大悟了,隨后對于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我手在豎直方向握住我的熱水杯,向學生提出:“我的水杯有怎樣運動的趨勢?”這一次大部分都說有向下滑的趨勢,我又問:“那滑了嗎?”他們一直回答沒有,我說道:“對了,想向下滑但是沒有滑就是趨勢”,這時一學生發言小聲說道那就是有賊心沒賊膽,想動又不敢動唄。其他學生哄堂大笑,我聽后立即表揚了這位學生觀點,有時候看似不經意的表揚能夠使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激發其潛能,同時也使得師生關系融洽。從他的發言,我能看出至少說明他是在認真的聽課,二來他的觀點也說出了趨勢的精髓,讓其他同學更能理解趨勢的概念了。運動、相對運動、相對運動趨勢的概念的建立對于我接下來摩擦力方向的判斷尤為重要。
類似的課堂經歷還有很多,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物理的課堂敢于猜想、勇于思考,善于發現,真正體現物理教學以人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