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國旗下講話--3.23氣象日知識宣講活動
尊敬的各位老師,小學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我很榮幸,在今天——3.23世界氣象日這么一個特殊的節日里,以一名氣象工作者的身份,在莊嚴神圣的國旗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些和氣象相關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感興趣。
世界氣象日的起源——前國際氣象組織在其各成員國代表簽訂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成為政府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并與聯合國建立關系。截至目前,WMO共有189個成員國。1960年,這個日期被定為世界性的紀念日。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并要求各成員國在每年的“3·23”可根據當年的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紀念活動。我們太倉氣象局呢,也會舉辦諸如氣象科普宣傳、氣象科普講座、公眾開放日之類的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今后也歡迎同學們到氣象局身臨其境地參觀。
2015年氣象日主題——“氣候知識支持氣候行動”,這個主題的涵義一共有四個層面的意思。第一方面“氣候知識支持氣候行動”,天氣預報一直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大人工作、學生上學前一般都會了解下今天的天氣如何。目前天氣預報準確率也不斷提高(這是我工作20年的切身體會),這歸功于天氣氣候科學水平及計算能力的提高。科學家們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研究對一個區域的長期規劃也十分重要。第二方面是“提供和利用氣候知識”,也就是說科學逐年在進步,可以提供給人們決策、利用的氣候知識不斷增多,氣象科學家也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氣象產品。比如,現在大家都使用智能手機,我們蘇州氣象系統也開發了app模塊,手指一點,你就擁有了一個移動氣象臺的數據。第三方面“全球氣候服務框架”,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的家園,極端天氣、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是不分國界的,所以由世界氣象組織牽頭的全球氣候服務框架(簡稱GFCS)可以也正在為國家和社會層面開展的氣候行動打造堅實的氣候知識基礎,促進集中資源、國際合作,特別是讓因缺乏專業知識,公民不能從氣候服務中受益的70個發展中國家開展能力建設。第四方面“未來的政策制定”是說今天我們擁有的氣候知識比以往更多,無知不再是不采取措施減輕氣候風險的借口,有效的氣候行動可以幫助我們保護地球、保護家園。
氣象局最顯著的標志,就是一個標準化的觀測場,里面安裝的百葉箱等一些儀器設備。可能港城小學的同學們很少到過太倉氣象局吧,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下太倉氣象局和太倉氣象事業發展——太倉氣象局成立于1959年,至今已經56歲啦,和你們的爺爺奶奶差不多年紀。原址分別在南郊、城郊,2000年1月1日搬遷至城廂鎮太平北路98號,即北緯31°28′,東經121°06′,由于事業發展,2014年1月1日起實行局站分離,觀測新站位于金倉湖公園二期,北緯31°30′,東經121°06′,屬于國家一般站。太倉市氣象局成立至今,經過老一輩氣象人的艱苦創業,乘著祖國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氣象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十二五氣象事業的規劃和建設,目前已初步實現氣象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氣象儀器設備更為先進,觀測自動化。除傳統觀測儀器設備外,現有大氣灰霾監測系統、城市熱島效應監測系統、高能激光雷達、雨滴譜儀、微波輻射計等多個現代化設備。根據國家觀測業務調整后觀測也實現自動化。氣象裝備齊全、業務保障能力加強。移動氣象臺、自動氣象站、多條光纖,無論是氣象應急保障,還是多個氣象站點的數據采集和傳輸都得到充分保障。氣象服務舉措全面,服務能力提升。隨著社會需求變化,氣象服務發布渠道不斷拓寬,既有傳統的廣播、電視、電話、短信、報刊,又大力發展新媒體氣象服務:網站、微博、微信以及遍布城鄉的氣象信息屏一應俱全,使得氣象服務更為高效便捷、貼近民生需求,服務于太倉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
同學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為大家開設了各種興趣范圍的課程和實踐。校園氣象科普也是你們學校的一個特色,你們從小接觸豐富的天氣、氣候知識,從中學習、觀察到天氣、氣候變化的無窮奧秘,將來,你們中間可能會培養出像我一樣的氣象工作者,甚至是氣象學家,科學家。所以,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一起來關注天氣、氣候變化,為了我們美麗的地球,一起加油!
因為時間有限,今天我就簡要籠統地介紹這些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