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試題及文題詮釋
2007年浙江卷高考優秀作文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茫的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古道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
讀了上面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以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注意:1.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襲。
【文題詮釋】
浙江卷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延續了2005年“一枝一葉一世界”和2006年“生有所息/生無所息”的詩意與哲理,而且進一步加強了思辨的內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作為文化大省的靈性和智性。“行走”這一概念,既可以指生命的姿態,也可以指精神的成長,既指向個體,也指向類的存在。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斷行走的過程,在人生行走中,你有哪些深切的體驗呢?整個人類文明也是在不斷的行走中,你又有哪些獨到的發現呢?行走可以在真實的道路上,也可以在虛無的消逝中。從命題材料所引述的“瑪雅文化”和“絲綢之路”,不能不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文明氣息,它促使考生更多地去關注文化、思考文明。而從提供的材料整體來看,這個命題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生命的姿態:要積極行動起來,不要坐而論道,要堅持不懈地努力“行走”,生命才有意義,才能體現出人的價值;二是要認識自己的處境,不論環境多么險惡,都要永葆自己的進取之心,都要永遠向前。生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行走在消逝中與行走在新生中一樣的悲壯。而行走在消逝中,更需要生命的勇氣、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信念。透過這一話題,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的姿態和事物的歸宿,是那樣緊緊地融合在一起。“消逝”中怎樣行走?行走又怎能在消逝中?這里看似荒謬,實則蘊含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在人生短暫而曲折的歷程中,有一些東西必然要隨之消逝,但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從消逝處行走,不能從消逝處汲取有用的養分,從而去創造奇跡。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整個人生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消逝,不斷行走的過程。一些東西會漸漸遠去,一些東西會漸漸靠近,這是一個充滿辯證的關系。這里明顯地涉及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有關內容。它引領考生掠去浮華,去探尋現象背后的實質。如果考生沒有一星半點的認識論等哲學知識作為支撐,文章的深度和廣度恐怕無從談起。同時,它更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任何絕對化的結論都有可能使文章失之偏頗。所以,它不但要求考生具有廣泛的生活積累,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對事物的辨別、認識、感悟和判斷能力,即對紛繁復雜的人生萬象的辨識、認知和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