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451—1500篇(5)
露罥蛛絲,小樓陰墮月,秋驚華鬢。宮漏未央,當時鈿釵遺恨。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相逢,縱相疏、勝卻巫陽無準。
何處動涼訊。聽露井梧桐,楚騷成韻。彩云斷、翠羽散,此情難問。銀河萬古秋聲,但望中、婺星清潤。輕俊。度金針、漫牽方寸。
《惜秋華》,夢窗詞入夾鐘商。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韻,下片六仄韻!秹舸霸~集》收此詞調五首,也因句逗有異可分為三格:上片八句,下片九句一格;上下片各九句一格;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格。
“七夕”詞除此之外,夢窗集中尚有《六么令·七夕》、《荔枝香近·七夕》、《秋蕊香·七夕》、《訴衷情·七夕》、《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醉蓬萊·七夕和方南山》、《鳳棲梧·甲辰七夕》等七首詞,可以互相參閱。
“露罥”三句。“露”,通路,指小徑;“罥”掛、結也。此言七夕之夜,小徑上已結起了蛛絲,西面小樓遮暗了斜墮的月兒,秋風吹亂了深夜還在外面的詞人頭上的花發。“宮漏”兩句。“未央”,漢宮名,借指皇宮,可見其詞作于京城臨安。此言皇宮中正傳出漏聲,詞人想起,傳說中王母娘娘狠心地用鈿釵劃出了一條銀河,活生生地將牛郎織女分隔在兩岸這一遺憾事。在七夕中自然會想到牛郎織女的傳說。“人間”四句承上,引申發揮之。此言人世間的男女愛情也是如夢易醒,似風易散,算起來到是天上神仙度年如日,一瞬而過。所以牛郎織女雖是一年一度鵲橋會,但是這鵲橋相會也會很快地來到的?v然他們的相逢,似乎有“相見不相識”的滋味,但話說回來,能夠有這一年一度鵲橋會的準確時間,總勝得過那巫山神女來去無蹤,毫無準訊的好。“巫陽無準”,也喻詞人自己與愛人的生離死別,見面無期。
“何處”三句,言不知從什么地方吹來一股涼沁的秋風,耳中頓時聽到有桐葉飄落露井臺上的簌簌聲,觸動了詞人像屈大夫吟哦著楚辭一般湊成了哀切的韻律。“彩云斷”四句,因風起而續幻思。詞人因秋風起隨即又仰望青天,只見彩云被風分散,就又想象到天上的鵲橋恐怕也被風吹斷了吧。那牛郎與織女倆人的離別情,是沒有誰能問得清楚的。天上的銀河已經把他們阻隔了千萬年,人們只能望見織女星閃爍,好像在閃動著她那晶瑩的淚珠似的。“輕俊”兩句,記地上“乞巧”。“金針”,據《桂苑叢談》說:“鄭侃女彩娘,七夕陳香筵,祈于織女曰:‘愿乞巧。’織女乃遺一金針,長寸余,綴于紙上,置裙帶中,令三日勿語,汝當奇巧。”后用作傳授密訣之說。此處是說:我望著那些繡娘們在七夕中祈求“金針”,希獲“奇巧”的情景,不覺又牽扯出無限感慨。這感慨有對“乞巧”的無用而興嘆,如詞人在《六么令·七夕》詞中說:“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即是指“乞巧”之無用。也有對自己與所愛女子無由再會的哀傷,此由詞中“勝卻巫陽無準”句里已有所暗示了。
從詞中意思推測,此詞當作于公元1245年(宋理宗淳祐五年)之后,當時蘇姬剛剛離去,詞人已在京城臨安。
1460.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這首小詞以散文語句入詞,表現了詞人暮年對世情的一種徹悟,流露出一種閑適曠遠的風致。起首二句“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是飽含辛酸的筆觸。這兩句屬對工暢,集中地、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認識。“短如春夢”、“薄似秋云”的比喻熨貼而自然。接下來,筆鋒一轉,把世事人情的種種變化與表現歸結為“命”的力量。“原來”二字,透露出一種無可如何的神情,又隱含幾分激憤。強大的命運之神面前他感到無能為力,于是消極地放棄了抗爭:“不須計較苦勞心”,語氣間含有對自己早年追求的悔意和自嘲。“計較”,算計之意。這兩句倒裝,不只是為了照顧押韻,也有把意思的重點落下句的因素。情調由沉重到輕松,也反映了詞人從頓悟中得到解脫的心情。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詞人轉而及時行樂,沉迷于美酒鮮花之中。“幸遇”、“況逢”等字帶來一種親切感,“酒好”、“花新”則是愉悅之情的寫照。“三杯”、“一朵”對舉,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上下文都是議論,使得這屬對工巧的兩句尤其顯得清新有趣。著墨不多,主人公那種得樂且樂的生活情態活脫脫地展現出來。結語兩句,雖以“片時歡笑且相親”自安自慰,然而至于“明日陰晴未定”,則又是天道無常,陷入更深的嘆息中了。“且”是“姑且”、“聊且”的意思。“陰晴未定”是感嘆世事的翻覆無定,或許還有政治上的寓意。下片末句與上片“萬事原來有命”句呼應,又回到“命”上去了,由此可見作者的生活態度是強作達觀而實則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