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原“料”,增添文“彩”--新材料作文原材料處理方法談
近年來,話題作文日漸式微,新材料作文(命意作文)日漸盛行。新材料作文融合了話題作文和傳統材料作文的特點,開放中有限制,但是學生在寫作中沒有把握好開放和限制有關系,依然是材料作文的要求,話題作文的寫法。背離了新材料作文“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的要求,率性而為,自由作文,結果文章上不了檔次,甚至還有偏題、跑題之嫌。寫作中怎樣才算不脫離材料的內容和范圍?原材料是用還是不用?該怎么用?這是新材料作文寫作審題、立意、構思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
關于原材料的運用,向來沒有一種決斷的說法,學生在平時訓練和考場作文中,對原材料處理失當,經常“走火”。大致有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另起爐灶型。學生寫作全然不顧材料內容和提示以及命題者的意圖,乍看材料,抓住一兩個關鍵詞就開始作文。結果要么立意似謎語,不知所云;要么單純偏題跑題,只為敷衍成文。這主要歸于話題作文寫作思維的影響。
第二、簡單宿構型。與另起爐灶完全相反,學生沒有跳脫出原材料,尤其是對敘事、寓言類材料,喜歡套用原材料的情節或結構,進行擴寫、套寫、仿寫等宿構工作。換湯不換藥,文章內容不豐富深刻,失去了應有的基準分。這主要是學生視野狹窄,思維逼仄的結果。
第三、打擦邊球型。即學生在寫作結構上呈現出的套板反應:先講故事或列舉材料,最后來一段文字扣料進行議論或抒情,形成了“故事+結論”的模式。有時學生為迎合閱卷老師心態,開頭、結尾、文章主要觀點都是扣住材料的,但在主體部分卻旁逸斜出,材料與觀點不統一,文不對題,甚至出現多中心,以致最后偏題、跑題。這主要是學生投機取巧,為湊800字而玩弄的一種障眼法。
總之,新材料作文無論選擇什么角度來寫作,必須謹記“鳥籠原則”------“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否則,過猶不及,必將導致寫作的失誤或失敗。仔細審視年幾年來的高考滿分作文和優秀作文,不難發現,在寫作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原材料,不僅能很好地表現主題,而且還能增加文章的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