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乘著音樂的翅膀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乘著音樂的翅膀
主備人:
[活動目標]
1、在欣賞音樂和聆聽音樂背后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磨練自己的意志。
2、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感悟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3、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的活動(主要是班歌的創作)中喜愛音樂,同時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活動重難點]
1、講故事
2、口頭表達
3、班歌的創作訓練
[課時安排]:課前準備2周,課堂2課時
[課前準備]:
1、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
2、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搜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①、搜集自己喜歡的關于音樂的感人故事。
②、搜集自己喜歡的歌詞及音樂(最好是MP3、WMA格式)。
活動一設計:
難忘的旋律,生動的故事
1、按小組準備的情況,播放某一小組喜歡的一首樂曲。
2、由這個小組一人或幾人講和這首樂曲有關的故事。
如:聽《月光曲》
故事: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聽:《二泉映月》
故事: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無錫是個大道觀,觀主會彈琵琶,人稱“鐵手琵琶”。道觀里有個幫工的女子,常癡癡地聽觀主彈琴,后來就和觀主好上了,還懷了身 孕。1897年,她生下一個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覺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丟臉,孩子剛生還容她活著,等阿炳四歲時送回道觀后,族里就逼她自盡了……
阿炳回雷尊殿后,管“鐵手琵琶”叫師傅,從來沒叫過父親。鐵手琵琶仔細教養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藝,和他懂得的民間音律都傳給了阿炳。阿炳跟父親學了20多年,到了他26歲那年,父親去世,阿炳做了觀主。
阿炳剛做觀主時,雷音殿香火仍然很盛。阿炳年輕,又有錢,忍不住常去花街柳巷,在那里學會了吸鴉片,又染上了梅毒。阿炳染的梅毒很厲害,瞎了眼睛。原來他請堂弟幫忙管理道觀的雜務,眼睛一瞎,堂弟漸漸控制了殿里的事務,最后終于把阿炳趕出了雷尊殿。那是1930年左右,阿炳30多歲。
阿炳被趕出后,族里給阿炳找了間房,從鄉下找了一個女人叫崔娣的,陪著他。阿炳每天由崔娣扶著,沿著無錫運河邊的碼頭鬧市邊走邊拉胡琴,做街頭琴師。崔娣不識字,很節儉,從來沒用阿炳的錢買過一件衣服,一直穿著從鄉下帶來的那件過膝的褂子,布丁越來越多。
40年代初,阿炳上街10年了,心情已經平靜,回想起種種往事,神隨游絲,心照山泉,隨手拉出了他自己的曲子。阿炳拉的這些曲子都沒有名字,不再是他父親傳給他的那幾百首民間老曲子。隔壁有個姓黎的年輕人也喜愛音律,于是阿炳把他的曲子教給了這個年輕人。
姓黎的年輕人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回琴前,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阿炳教他的曲子。等他拉完,走來一個人,問他拉的什么曲子。 老師出來告訴他,這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年輕人說,這曲子沒名字,是家鄉無錫的一個瞎子阿炳教的。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 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
從1950 年年初起,姓黎的年輕人就回到無錫,一直等待著楊蔭瀏的到來。直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才來到無錫,而且正式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 些道教音樂,姓黎的年輕人堅持請兩位去錄阿炳的曲子。他們同意了。阿炳此時已經有將近兩年沒有拉琴了,聽了十分激動,說要練習三天。幾位阿炳的朋友,替他 到琴行借了新的琴。阿炳原來的琴上的弦是斷的,隨手打結連上,可是拉的曲子非常動人。這回有了新琴,阿炳卻覺得有些陌生,無法恢復40年代的那種狀態了。
不過,三天后的夜晚,錄音還是開始了。崔娣也在座。阿炳不懂錄音是怎么回事,聽說曲子可以保存,他決定試試。楊蔭瀏跟阿炳說,“一二三”的口令一過,他只管拉他自己的。“三”聲一過,曹安和按了鋼絲錄音機的錄音鍵,阿炳開始拉琴。
等阿炳拉完,楊蔭瀏輕聲問,這曲子叫什么名字?阿炳說確實沒名字,楊蔭瀏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說,叫《二泉印月》吧。楊蔭瀏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阿炳聽了,連聲說好,就叫《二泉映月》。
聽:藍色的多瑙河
故事: 自從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在1867年寫下了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一百多年以來,這支曲子一直是廣受大眾的喜愛。它曾經替多瑙河帶來了不知多少的游客,又為多瑙河附近的餐廳花園培養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氣氛。最令人感到奇妙的是,不論一個人聽過多少遍這一支曲子,每當他再聽到的時候,都會像最初聽到時一樣地興奮,一樣地愉快。
在音樂界里,施特勞斯享有“華爾茲之王”的美譽。他曾經寫過很多首優美的華爾茲,但是比起這一些華爾茲來,“藍色的多瑙河”卻獨具一種醉人的魔力,它像江河一樣,將我們從輕柔細致的開始,帶入了活潑生動的主題,再又進入到滔滔不絕的高潮中,當我們正為著這一些應接不暇的美景而感到透不過氣的時候,它卻又能夠神乎其技地將我們帶回最初的輕柔,使我們好像是神游了一次仙境一樣。
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之所以能夠給人這一種感受,并不是沒有原因的。施特勞斯是奧地利人,但是他這首曲子卻是融合了巴黎迷人的氣氛和維也納典雅的氣質。因為,他正是為著要促成奧地利和法國的聯盟,才費盡心血寫下這首舞曲的。
在1867年的時候,巴黎主辦了一次規模浩大的世界博覽會,各國的使節云集巴黎,施特勞斯也未曾錯過這一次的盛會。
在當時,英國、法國及奧地利是歐洲三個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奧地利的駐法大使梅特涅卻深深地為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之下崛起而感到不安。為了奧地利的安全,他非常地希望能夠和法國訂下盟約,所以他迫切需要設法爭取到法國人民對于奧地利的好感。
梅特涅的夫人寶琳女士獨具慧眼,她想出了請施特勞斯趁著這一次博覽會的時候新作一首帶有法國風味的華爾茲的構想。于是,在她和施特勞斯接洽過后,施特勞斯開始著手進行這一項重大的任務。
奧地利的大使館在世界博覽會開幕的前一晚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他們用綠色和粉紅色的緞子帷幕裝飾了大使館的舞廳,并且還造了一個兩側堆滿著玫瑰花的人工瀑布,使這一次舞會在布置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施特勞斯擔任了這一場舞會的樂隊指揮。巴黎人都知道,在今晚的最后一支曲子時,將要演奏一首他新作的舞曲。當大家沉醉于他所指揮的華爾茲舞曲時,他們不禁懷疑起來了,難道說施特勞斯的新曲,真能夠比得上這一些家喻戶曉的舊作嗎?
最后,施特勞斯終于開始指揮起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這首曲子將來賓一步又一步地帶入了一個更精采的美景中,它像大海一般地將舞場淹沒在一種快樂的氣氛之下,大家的內心都洋溢著激動,終于,一對一對的舞伴都停止了他們的舞步,他們要靜下心來,專心一意欣賞這一首不可思議的華爾茲。
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就這樣地傳遍了整個巴黎,乃至于整個法國,整個的歐洲。在世界博覽會展出的這一段時間當中,它成了巴黎人最熱門的話題。大家都在談論著它,每一個樂隊都在演奏著它。巴黎的印刷廠不得已只好停止了印刷任何其他的東西,以便全力來應付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而鏤版的工人現在要一天三班地工作,以供應漫無止境的需求量。事實上,它很快地就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樂譜。
施特勞斯的國民外交自然是圓滿地達成了,而且現在連英國的王子也向他發出了請帖,恭請他前往倫敦,在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維多利亞女皇面前演奏這一支舞曲。在倫敦,施特勞斯再度地掀起了高潮,平素道貌岸然的維多利亞女皇在聽到這一首舞曲的時候,不禁地綻開了笑顏,對施特勞斯頻頻點首致意。
在施特勞斯寫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以前,華爾茲還只能夠在舞廳中演奏。但從這首曲子完成以后,華爾茲終于走進了正式的音樂廳。全世界的音樂家都公認施特勞斯為當代的音樂大師,而這一首“藍色的多瑙河”更在音樂史上立下一個嶄新的里程碑。一百多年以來,它為我們帶來了無數愉快活潑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