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半個全國的100條歷史典故(5)
42、王莽改制:漢成帝時大司馬,公元8年,王莽篡漢位稱帝,該國號“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漢宗氏子弟劉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東漢王朝。
43、馬援老當益壯:東漢大將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其以“堆米為山”分析戰局也是戰爭史上的創舉。
44、班超棄筆從戎:班超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探險家,通軍事,有膽氣。40歲出使西域,71歲回洛陽,歷經31年,招撫了西域鄯(shan)善、于闐(tian)、龜茲等50余國再度隸屬于東漢統治。
45、黨錮(gu)事件:指東漢漢桓帝時期,以李膺(ying)、陳蕃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結成朋黨,抨擊宦官的黑暗統治。官宦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迫害,史稱:“黨錮之禍”,時光荏(ren)苒(ran),黨人“殺身以成仁”的氣節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46、黃巾軍起義:東漢晚期,官宦和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流離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規定義軍以黃巾纏頭,故稱“黃巾起義”,后被官軍鎮壓,余部作亂了20余年,使得東漢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專權:黃巾起義后,各地豪強以鎮壓黃巾為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割據一方。涼州軍閥董卓以鏟除宦官為名進京駐守,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董卓自封相國,獨攬大權。驍(xiao)騎校尉曹操,聯絡冀州袁紹,聚集各州郡人馬,選袁紹為盟主,進軍洛陽。董卓得知,遷都長安,燒毀洛陽城。
48、袁紹盡滅宦官: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大將軍何進召前將軍董卓進京協助誅滅宦官,反被宦官謀殺,袁紹、袁術引兵入宮,大殺宦官兩千多人,宦官張讓、段珪(gui)挾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盡。
49、王允巧誅董卓:董卓挾天子專橫當道,發展到“董卓不除,國無寧日”的地步,司馬王允將義女貂蟬同時許給呂布和董卓(義父子關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呂布將董卓誅殺。(正史中未有貂蟬的記載,只說是呂布與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終至反目)
50、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定計誅董卓,執掌朝政,董卓部將郭汜(si)帥大軍攻陷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殺,郭汜當政,國舅董承及部將楊奉護漢獻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許昌為都,曹操自封大將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