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運用六種方法(8)
二、氣度
孔子提出的“和為貴”,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從漢唐直至當代,彰顯著大國氣度。昭君出塞,維系著漢匈50年的友好相處;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抗戰勝利后,我們大度地拒絕了戰爭賠款,只是希望可以銘記歷史,不要讓悲劇重演。這些都是我中華的氣度。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達伽馬,在到達非洲大陸時豎起了旗幟,標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權。然而他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位叫鄭和的人早已到達了非洲。鄭和并沒有豎立標示大明主權的旗幟,而是樹立了一座豐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豐碑。拒絕侵略,傳遞友好,這就是我中華的氣度,我們的“大國范兒”。
三、創新
不管是哪個時代都不缺乏創新的人物。比如四大發明、地動儀、神機炮等等。不僅僅是這些,政治方面也有許多創新。從商鞅變法到王安石革新,從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到康有為等人的戊戌變法,都是在創立新的形象,更好地為百姓服務。這些都是我們不斷努力進取的表現,是中華文化的“創新范兒”。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范兒一一盡顯,這些“范兒”引領我們向前,讓世界聽見中華巨龍咆哮的聲音!
這篇作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關于大量歷史現實事例的運用,詩詞書畫、和親抗戰出訪、各項發明革新,作者順手拈來,不僅很好地論證了中心,更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
例 二
如2014年四川卷,要求閱讀材料后寫作,考生以《自信,但不能盲目》為題寫道:
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守街亭,他把二十萬大軍駐扎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但唯有馬謖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依軍法被處斬,身首異處。
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于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的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作者先敘述馬謖大意失街亭的事例,然后通過正反對比的方式進行分析,得到“自信但不盲目,只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才能獲得成功”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