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偉大的七位母親的故事(4)
歷史上關于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鮮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后,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鬃幽赣H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
據說孔子的父親當年娶母親的時候年紀已經是六十多歲,而顏氏女則不滿二十歲。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孔子約三歲時,孔母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孔子的外公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外公的直接傳授,使孔母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干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孔母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后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子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啄傅目嘈脑耘嗪图毿慕逃,不到十歲的小孔子,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后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后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于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里受到貴族式教育。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系,才有了《禮記·檀弓》里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于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于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借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后來問于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