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真正理解并遵守學校紀律
良好的紀律是一個班級發展進步的保障,但是,在大多數中學生眼里,紀律是束縛他們成長的桎梏,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將紀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從而站到了紀律的對立面。即使遵守,也帶有一種服從意識,是一種“外來力量導向”的行為,而不是發自內心的需求。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弄清楚“紀律”這個概念的來龍去脈和哲學動因,他們才會心悅誠服,樂于接受。每接一個新班,我都會在課堂上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紀律進行深層次的闡釋。
紀律是一種契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講究原則的,古人將道德倫理當作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F代社會的特征既不是道德倫理導向,也不是宗教宗法導向,而是一種契約導向。契約就是能夠體現公共意志的約定俗成的規則。盧梭《社會契約論》認為,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契約。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班級紀律也應如此。例如“說話”是一種天然自由,人生下來就牙牙學語,這是人類的天性,但是“自習課不準講話”就是一種契約自由。這個規定不是外界力量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契約。它是大多數人的需求,體現了大多數人的意志,是不能違犯的。如果有人違犯了這個契約,就一定會招致眾怒。
紀律是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法國思想家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一文中提出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意識形態是一種時時刻刻規范著你而你卻感覺不到的東西,比如影視作品。舉個簡單的例子,電視劇《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體現,它無形之中貫穿著家庭和睦、工作認真、社會和諧等社會理念。
國家機器是一種依靠強制甚至暴力手段使人們服從的東西,例如軍隊、警察、監獄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則介于意識形態和國家機器之間,它既帶有約束規范的性質,也帶有強制的特點,而紀律正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種表現形式。
紀律產生于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但是紀律一旦產生就必然帶有強制的特點。例如“自習課不準講話”,這條紀律產生于學生之間的約定俗成,是一種體現學生公共意志的東西。它一旦產生,就要求大家去服從、去遵守,任何違反破壞這條紀律的學生都將受到懲罰,學;蛘班主任則起著一種監管、監督的作用。有些學生認為,紀律是班主任制定出來用以約束限制學生行為的東西,那就大錯特錯了。
紀律的目的在于培養規則意識
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在無形中對行為起著支配作用。當今社會,規則無處不在,法律、規章、制度等,都是規則的表現形式。規則很多,但是人們缺少的是一種“規則意識”。社會出現的很多問題,其實也跟“規則意識”的匱乏有關。
再以“自習課不準講話”為例:對于這條紀律,首先是要具備某種知識,即知道自習課不準講話;但僅僅知道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行為上遵守“自習課不準講話”的規定。但“知道容易,做到難”。心里明白與落實到行動上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這就是“意識”。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明白該和不該之間的鮮明界限。
紀律要把學生培養成“秩序中人”
在法國思想家?驴磥,規訓和懲罰是使人成為“秩序中人”的兩種手段,對一個班級而言,紀律存在的主要目的也是讓學生成為“秩序中人”,成為一個靠理性制約的人。在我看來,紀律的存在不會削弱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反,它會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文明的誕生就是一個人逐步脫離自然化走向社會化的過程,絕對獨立的個體是不存在的。
《西游記》中孫悟空的人生經歷就是對“秩序中人”的最好注腳。孫悟空起初自由,被壓五行山失去了自由,保護唐僧取經其實也是不自由,標志就是緊箍咒,但是取經成功之后,緊箍咒悄然消失,這就是一個重獲自由的標志。而這種自由已經不同于最初的天然自由。孫悟空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有才能的個體只有融入社會規范中,成為“秩序中人”,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現代社會也是如此,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脫離了規范,他的價值是無從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只有經過紀律的洗禮,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小結
每次講完之后,學生都感覺班主任對紀律問題研究得很透徹,知識視野開闊,思維層次較高,他們對紀律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盡管學生還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服從學校的紀律,但是他們會站在社會甚至哲學的高度思考紀律問題,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