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預測:德才兼備,視為良品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古人重視道德,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在司馬光看來,道德在某種程度上要重于才能。《淮南子·詮言訓》中說:“德不盛,不能成一焉。”意思是說道德不高尚,一個人不能有所成就。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
材料由兩句名言構成,闡述的是德與才的關系。第一句名言是司馬光關于德與才的論述,他從四個層面論述德與才,并且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德重于才。第二句是《淮南子》中關于德與才的論述,作者認為無德不能成才。從材料來看,寫作的話題是非常明確的,重點論述“德與才”的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德比才重要,因此說德是統帥。一個人的才能和品德如果能相得益彰,那是最好的,但現實當中這樣完美的人是不多的。一個人本來才能有限,但在美好的品德的驅使下,是有可能經過不懈努力成就一番不平凡的功業的。但這種轉化需要環境和時運,光靠自己的努力可能不夠。一個人的才德有可能在實踐中良性轉化,但也可能惡性轉化,這也和環境時運有關系,如果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原來的德行可能會被摧毀,原來的才能可能變得庸俗不堪。
因此,怎樣用人,大體的經驗策略是沒有大問題的,歷代王朝基本上開始都很清明,而尾聲都很混亂,深厚的中國歷史已經讓我們積累了太多的經驗,但在實踐上,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從立意深刻的角度來看,探討怎樣的環境才能讓更多的人德才兼備,讓德行良好的人更有才智,讓才智出眾的人更有德行,恐怕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這就是引導我們在寫作時要結合當今社會背景,從當代青年人的角度談德之重要性。
參考立意:
1.德才兼備謂之上品。
2.道德修養重中之重。
3.有才誠可貴,道德價更高。
【佳作賞析】:德才兼備,視為良品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說明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成就事業的前提。曹操云:“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唯才是舉,在才不在德。“德”與“才”,誰為首?這是一個千古議題。千年來名門大家皆為此爭執不下,乃至如今,人們仍在熱議:“德”與“才”究竟誰才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誰才是新時代中國的心之所向?斯以為,二者不可取其一, 唯有德才兼備,方為良品!
有德無才,是為次品。面對百年大計之大變局,光有德是遠遠不夠的。空有一身修養,卻身無才干,他人便只會當你是那百無一用的書生。試想,燭之武若是沒有一副三寸不爛之舌,而只是位名望頗高的老人,他如何能不費一兵一卒說退百萬秦師?且看今朝,倘若耿爽只是一位只講道義沒有絲毫外交才干的翩翩君子,他如何能在群龍盤踞的聯合國為中國擲地有力的發聲?故今日之青年,定要身有才物,不斷提升自身才干。
有才無德,視為毒品。這樣的人,國家是萬萬不敢用的。一招不慎,便是荼毒社會的大害。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部分中國海外留學生在外網大喊:“中國應該為自己的過錯向世界道歉!” 能到海外留學,他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們的發言卻著實讓人費解,溯源尚未完成,便揮舞著大棒“聲討”。一味迎合西方,卻忘了自己骨子里流的是中國人的血。歸根結底是缺乏良好的個人修養。故今日之青年,定要提韻養品,不斷提升個人修養。
德才兼備,是為良品。大可不必刨根問底“德”與“才”誰更重要,因為二者缺一不可!自古以來,為民請命的仁人志士,哪個不是德才兼備?沒有!傾盡家財抗元的文天祥是德才兼備的;燒毀田契,把自己的土地分給窮苦農民的澎湃是德才兼備的;甘心深潛半生的“中國核潛艇”之父王旭華是德才兼備的;疫情期間不顧個人安危的“白衣天使們”是德才兼備的……他們都有極高的個人修養和才干,與時代同頻共振,為大國添磚加瓦。故今日之青年,定要德才兼備,報效祖國。
大丈夫當忠君愛國,不必做無謂的爭執。唯有德才兼備,方能成國家所需的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