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常識基礎知識梳理(5)
《孟子》先秦儒家派著作。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一說是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此書文辭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并且長于比喻,有些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等,歷來為讀者所傳誦。
孟子(約前372__約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的門人。他極力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性善論”,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背向,但卻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理論,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對后來的儒家,特別是宋儒有很大影響。中學課本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列于安樂》、《莊暴風孟子》均選自《孟子》一書。高中第五冊教材專門作了孟子單元《寡人之于國》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著作,莊子及其門人所著。此書中許多文章是由寓言故事組成,如“鯤鵬展翅”、“庖丁解牛”“陷井之蛙”,“匠石運斤”“東施效顰”等寓言都涵義深刻,膾炙人口。
莊子(約前369__約前286),名周,戰國時期道家代表化合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但他卻抹殺萬事萬物的差別,否認是非、大小、有無、貴賤等等客觀標準。是一種虛無主義和宿命論的觀點。先入的有《秋水》《逍遙游》
《列子》相傳戰國時鄭人列御寇所作。此書內容駁雜,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優秀寓言和神話傳說。先入中學課本的有《兩小兒辨日》和《愚公移山》。
屈原(約前340_約前278)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他學識淵博,明于治國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在楚為官時力主對內任用賢人,革新政治,對外聯齊抗秦。受到佞臣排擠、打擊,兩次被流放,但矢志不改初衷。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后自沉汨羅江而死。他在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不同于以四言為主的新詩體_楚辭,開創了我國詩歌主義傳統。屈原的代表作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其中《離騷》是我國最早的一首長篇抒情詩。后來西漢劉向搜集了屈原以及宋玉還有漢代集資屈原辭賦的作家等的作品,編輯成《楚辭》一書,此書是繼《詩經》之后又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世文學影響也極其深遠。我國詩歌史上常以“風騷”并稱,“風”即指《詩經》(《詩經》中的“國風”),“騷”則指《楚辭》(《楚辭》中的“離騷”)。先入教材的有《離騷》
《荀子》先秦儒家的重要著作,作者荀況。文章論題鮮明,說理深透,語言豐富,善用比例,多排偶句,對后世說理文有一定的影響。
荀子(約前313_前238),名況,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時人尊而號為“卿”,漢人避宣帝(名劉詢)諱,稱為“孫卿”。他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在繼承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吸收各家學說的長處予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他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提出“人定用天”的思想,倡導“性惡論”,強調學習的重要和教育的作用。中學課本中的《勸學》一文就是節選自《荀子》一書。
《韓非子》先秦法家代表著作。由接班人搜集韓非遺著,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大部分屬于論辯文,重在演繹、歸納、分析、綜合,觀點鮮明,語言犀利,辯駁有力。書中有少寓言故事,如“鄭人買履”、“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買櫝還珠”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為人喜愛、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