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寓言故事集100則(5)
韓宣子說:“我的馬,花了很多豆類和小米作精飼料,可是仍然非常瘦弱,這是什么原因呢?我為此非常擔憂啊!”
周市回答說:“假如掌管馬的官吏與馬夫,不要層層太貪,把喂馬的糧食都拿給馬吃,就是不要它肥壯,也不可能。
按照您的規定,雖然給了馬很多飼料,其實您的馬吃到的豆類和小米卻很少。像這樣,即使不要它瘦弱,也不可能。
一國之主不考察實情,不狠下決心,嚴懲官場從上而下的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竟然連馬夫都貪的腐敗現象,坐在那里愁苦不堪,那馬怎么會平白無故地長肥呢!”
22.一鳴驚人
楚莊王繼承他父親楚穆王做了國君,還不滿二十歲。當時的楚國,大權掌握在令尹子孔和太師潘崇以及莊王的兩位老師公子燮和子儀的手上,莊王不但毫無實權,甚至有被廢掉的危險。
聰明的莊王,施展“韜光養晦”之計,迷惑那幫權臣,以便保護自己。他在宮中成天享樂,不問政事,一副昏君的模樣。即位三年,他沒有發布過命令,沒有任何政績。
有一次,掌管軍事的右司馬陪坐在莊王身邊,用隱語對莊王說:“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身披彩衣,神氣十足。但它三年不展開翅膀,不飛也不叫,默默而無聞,這是一只什么鳥呢?”楚莊王心里明白,右司馬如此深情厚意,諷喻的是誰。他心平氣和地說:“三年不展開翅膀,是因為它正在休養生息,以便長出豐滿的羽翼;不飛不鳴,在于置身事外靜觀治民的方法。雖然現在沒有起飛,一飛必定沖天;雖然目前沒有鳴叫,一鳴必定驚人。你放心吧!本王知道該怎么辦!”
這樣繼續隱沒了半年,楚莊王見時機已經成熟,便親自坐朝處理政務,開始了他的霸業之路。自此,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下定決心改革政治,先后廢除了十項不合理的制度,制定了九項新的法令,懲治了五個大臣,提拔了六個有才德的人,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因而使楚國政治修明,國家大治。接著,他舉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打敗了齊軍,又大勝晉軍于河雍,以后又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順,一直打到周朝國都附近,迫使諸侯國在宋訂立盟約。楚莊王統治楚國二十三年,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稱雄天下而成為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莊王不為眼前小利妨礙自己的大業,所以能成就大名;不到時機成熟不早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建立大功。
由此說明:“能擔當重任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喚人警醒催人奮進的聲音,就是一種無聲的命令!”
23.陽虎侍趙
陽虎是一個口不擇言的人,他曾在議論國君時說:“君主賢明,就盡心竭力去侍奉他;君主沒有才德,就扮演奸雄的角色去殺掉他。” 這種不安分的言論,破壞了統治階級的游戲規則,自然會遭人議論。
陽虎是個甚么樣的人呢?他原是魯國公族季孫氏的家臣首領,后來成了魯國第一權臣,領導著“三桓少主”,執政魯國。由于他目睹了季孫氏架空國君、把持朝政的全過程。后來如法炮制,以輔助魯定公的名義發動兵變,因失敗而被迫離開魯國。逃亡至齊國,又遭到齊景公的懷疑。之后,繞道宋國輾轉至晉國。遇到時任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趙鞅深知陽虎是一代奸雄,卻歡迎他前來投靠趙氏家族,當了趙簡子的家臣。趙簡子執政晉國后,又委任陽虎為相國。
這時,簡主的左右勸誡說:“陽虎這個人,以季孫氏的家臣之身,毫無政治背景,卻能夠躋身魯國卿大夫行列,開魯國‘陪臣執國政’的先河。可見他是一個善于竊取別人國政的高手,怎么能讓這樣的人當首輔之臣呢?這豈不是引狼入室嗎?”
趙簡主胸有成竹地說:“如果陽虎要施展他的詭才,處心積慮謀求竊取我的國政,我就一定會勵精圖治,使我的政權固若金湯,豈不是更加牢固可守了嗎!”
隨后,趙簡主運用高明的權謀之術,駕馭著這位廣遭議論的治國奇才。果真是亂臣遇強主,陽虎不敢為非作歹,而是忠心耿耿地輔佐趙簡主。不但使趙氏家族,在眾多諸侯中的聲望與日俱增,而幾乎達到霸主的地位!
24.箕鄭挈壺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即位之前,遭到驪姬的誣陷,他的父親晉獻公派人追殺至蒲城,僥幸斷袖爬墻逃走。他的隨從箕鄭,忠心耿耿地提著沿途討來的茶水飯食,一直跟隨著他。由于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路,箕鄭與重耳失散了。箕鄭餓得在路上哭泣,直到餓昏過去橫躺在路邊,都不敢吃掉瓦壺中盛的食物。
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護送下回到晉國,即位稱晉文公,起兵攻下原城。
晉文公說:“不在意自己的生命,強忍饑餓之苦,一定要為我保全手中提的食物,這樣忠心耿耿的人,將不會憑借原城背叛我。”于是,決定提拔箕鄭做原城的長官。
大夫渾軒聽到這個消息后,反駁晉文公說:“以不動壺里的食物為假托的理由,單憑這一點就相信他不會憑借原城叛變,不是太缺乏君主的統治手段了嗎?所以,一個明君,不僅僅依靠別人不背叛我,而要依靠我的圣明,不可能有人背叛;不僅僅依靠別人不欺騙我,而要依靠我的圣明,不可能被人欺騙啊!”
25.余桃啖君
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他在衛靈公身邊為臣,很受寵愛。
當時衛國有一條法律,誰私自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遭到砍去雙腳的酷刑。一天深夜,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假傳命令,駕著國君的車子出宮而去。衛王知道以后,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異乎尋常地夸獎他,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啊!為了母親,不考慮自己會受到剁腳的刑罰。”
另有一天,彌子瑕與衛王在果園中游玩,吃到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舍不得獨吞,急忙拿著吃剩下的半個桃子,送給衛王,請他品嘗。衛王笑著說:“真是愛我啊!忘掉自己嘗過的桃子上,沾著他的口水,卻拿來給寡人吃。”
直到彌子瑕姿色衰老的時候,立即失去了衛王的寵愛,以致觸怒了衛王。這下衛王的態度和口氣就完全變了,并且十分厭恨地說:“這個人,以前就假傳命令駕我的車子出宮,又曾經讓我吃沾著他口水的半個桃子,真是狂妄之極,該當何罪?”
彌子瑕的行為與當初并沒有改變,為什么以前被稱美,后來卻獲罪呢?只因為衛王的愛憎完全顛倒了。
由此說明,臣子受到君王寵愛的時候,認識與言行都適合君王的口味,容易得到君王的認可,因而更加親近受寵;當受到君王憎恨的時候,卻甚么都不合君王的口味了,甚至于變成罪過.因而倍加疏遠。
所以,進諫陳說與議論國事,不可不觀察君王的愛憎,然后方可適時審慎地進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