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教育事件的教育感悟
一、學會關懷
很久以前,我曾看到過一個報道,說是有一個人,(我們姑且稱她A君吧)被一輛貨車撞傷送進了醫院,檢查結果是頭部有一些淤血,引起了頭痛,便住院治療。
A君住院期間,車主很盡責,親友們也非常之關懷,每次探病必詢問頭痛情況,并熱心地向A君介紹哪個醫院有更先進的檢查儀器,有更好的醫學專家。按理說,有這么好的條件,A君的頭痛應該好的很快。但奇怪的是,A君的頭痛卻始終好不了,反而越發地嚴重。經檢查,發現A君頭部的淤血早消失了。可為什么A君的頭痛始終不能好呢?專家會診后得出結論:A君的這種病屬于一種癔癥,是病人接受了消極的心理暗示所致。大家對A君的過分關懷,使A君感覺到自己的頭痛極為嚴重,以至于頭部淤血消失了,頭痛依然不能好。
針對A君的病因,專家們制定了一個醫療方案,即實施暗示療法。也就是向病人暗示其所患病癥是功能性的,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由于診斷正確,治療方案合理,A君的頭痛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和大家的積極配合順利地痊愈了。
教育感悟: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不勝枚舉。記得我的一位朋友曾告訴我,她的7歲的孩子不愛吃蛋,為了讓孩子吃蛋,她便和孩子玩“石頭、剪子、布”,猜輸了的吃。孩子就在這種好玩的氣氛中吃下了蛋。對此,她很是得意。我問她,孩子后來是不是就喜歡吃蛋了呢?她告訴我每次吃蛋都得玩這個游戲。當時我就說:你想過沒有,你雖然暫時達到了讓孩子吃蛋的目的,卻因為規定猜輸了的吃,給了孩子一個蛋不好吃的心理暗示,長期下去,孩子就會更覺得蛋不好吃啊。接著我建議她,在與孩子玩這個游戲時,把猜“輸”了的吃改成猜“贏”了的吃,這樣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珍視這個來之不易的吃蛋機會。同樣是玩游戲,一字之差,卻能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即蛋是好吃的東西,只有贏了才能吃。
人生的路上有晴空萬里,也有烏云密布,誰都需要關懷,誰也都會去關懷他人。給他人關懷的人總是善良的,真誠的,但關懷方式的不同,其結果也不盡相同。不善于關懷他人的人,常在不經意間給人以消極的心理暗示,而善于關懷他人的人,卻總能給人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消極心理暗示讓人自怨自艾,無病呻吟,事與愿違,產生一種不良的后果;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春風溫暖著人們的心,如燦爛的陽光催人奮發向上,對人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