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必備的40個歷史故事(3)
史載,漢文帝劉恒有一次游上林苑,問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這苑里飛禽走獸共有多少種、多少只嗎?”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有個管理虎圈的嗇夫,此時賣弄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說得文帝眉開眼笑,馬上就要封他為上林令。
廷尉張釋之勸道,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大家公認最稱職的官員,在回答皇上問題時,有時也答不上來,哪像這小吏夸夸其談呢?如果提拔這樣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這樣的人要慎重。
文帝聽后認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于明是非、辨真偽,多聽諤諤之言,少聽溢美之詞,尤其是對那些懷有某種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贊美的話,那些明顯過頭的話,更要留一個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筑起一道有效防范的堅固堤壩。(解放軍報,李永勝)
12
為官當“知惡能去”
東漢章帝時,竇憲倚仗皇后的庇護而橫行無忌,甚至低價強奪沁水公主的田地,并威脅眾人緘口。章帝得知后,怒責竇憲,說他比指鹿為馬的趙高還要囂張。然而,章帝礙不住皇后說情,僅讓竇憲把田地還給公主,卻不治其罪。此后,竇憲更加無所忌憚,甚至圖謀篡權。司馬光對此評價:“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解放軍報,孫飛 劉騰軒)
13
唯不安者可以安
咸豐年間,廣西內亂。正在家居的黎吉云被重新起用,他到京師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湖廣總督程矞采庸怯誤事。黎駐守東城,他對守城的將士說:“城上宜多積磚石。”守者表面應承,不見行動。黎督責更加緊急,說:明日不備,就治罪。守者害怕獲罪,就向上反映,說侍御以明日寇至來嚇唬我們。上官報告朝廷,朝廷以張慌將他降職,時論以為可惜。
記錄這件事的清廷官員陳康祺說:明日寇至,固守者之甚其詞,但被命守城,而不作寇至之想,那守的是什么呀?廣東內亂,所以狼奔鼠竄,天下無固守之城,大都是“明日必不寇至”之一念誤之,F在粵亂已平,今后還可以不備來祈求平安嗎?(解放軍報,田之章)
14
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蔣琬為三國時蜀國的大司馬,在與楊戲談話時,楊戲有時故意不應答。有人就對蔣琬說此人太傲慢,蔣琬沒有認同這種說法,反而認為楊戲是個性情直率的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所誡。戲欲贊吾是邪,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謙讓是一種禮貌、一種胸襟,更是一種境界。說到底,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修養,是一個人靈魂深處溢出的芬芳。(解放軍報,鄭瑞鋒)
15
“關鍵少數”關鍵在定力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時,距江南金山寺僅一江之隔。他和寺院的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他自覺修持有得,便撰詩一首送與佛印印證。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看后,拿筆批了“放屁”二字,就叫人帶了回去。蘇東坡看后不禁無名火起,乘船到對岸找佛印理論。佛印不動聲色,隨口吟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聽罷自感汗顏。
故事詼諧,卻說明了“定力”二字的重要:心有定力,則能八風不動;保持定力,則能守志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