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必備的40個歷史故事(7)
31
勿讓迷信迷失靈魂
清代左宗棠駐軍甘肅時,鑒于狼群為害,傷人食畜,他下令圍獵狼群,但一無所獲。經查,一名軍官說出了原委:狼群有城隍管領,非人力所能驅逐,兵不敢獵。左宗棠聽后大怒,下令把城隍偶像抬來,扒掉冠冕袍笏,重打四十軍棍,枷于營門之外。士兵一看打了城隍也安然無恙,才放膽去圍獵狼群?梢姡孕抛钆螺^真,在客觀事實面前,迷信終將如陽光下的雪人一樣無處逃遁。(解放軍報,賢文)
32
警惕“糖彈”陷阱
有一天,虎王出巡,眾動物急避之,狐貍則趨步向前,跪拜于地。虎王怒道:“你想做我的點心嗎?”狐貍不慌不忙地說:“我有比點心更好的東西呢!”說畢將一包精制糖果呈上;⑼跗穱L,贊不絕口。自此,狐貍天天給老虎送糖吃。半載過后,虎王的滿口利牙病變成齲齒,疼痛難忍,尋醫拔牙。狐貍毛遂自薦,用草繩把老虎滿口牙齒除掉,虎王變成了“癟嘴老虎”。它自言自語:“給我糖吃,還幫我拔牙,還是狐貍好。” 這
則寓言反映出狐貍的奸詐狡猾,告誡我們如果不能提高警惕、認清利害、穩住陣腳,就可能一步步掉進溫柔陷阱,要么因授人以柄而任人使喚,要么因欲壑難填而蠅營狗茍,最終自拔不能,威信掃地乃至身陷囹圄,落得個“狐滅虎威”的下場。(解放軍報,彭祖金 吳永輝)
33
坐上位子就得挑好擔子
雍正是歷史上有名的勤政之君,對百官也作同樣要求。《清稗類鈔》中記載,刑部大門曾懸掛一塊匾額,雍正悄悄派人取了下來,刑部大臣無人知曉。
御門聽政之日,雍正問刑部:“你部有無匾額?”刑部大臣回答:“有,大門上掛著呢。”聽罷,雍正命人將匾額抬出來,訓誡道:“匾額在這已經很久了,你們竟未察覺,可見平日里很少入署、疏于公務。”這里,雍正訓誡的就是庸政懶政、在位不為的壞習氣。
與庸政懶政相對的,是勤勉盡責。徐勉曾在梁武帝帳下“參掌軍書”,為了不延誤軍機,他往往要隔幾十天才回家一次,家犬對主人陌生了,每次見了都狂吠不止。高颎任隋朝仆射,每日臥床之前都在床邊置一盤粉,琢磨好一件公事,就寫在上面,天亮之后抄錄下來,“入朝行之”。這些官員,都因勤政而青史留名。
告訴我們,每一個職位,都是一副擔子;每一個職務,都是一份責任。(解放軍報,陳鵬)
34
“解帶圍城”
戰國初年,楚國雇傭發明家公輸般,制造了一種攻城利器,恃強意欲攻打宋國。墨子聞訊后,急忙趕往楚國勸楚王罷兵。
幾番勸阻無效后,墨子解下腰帶,圍出一座城,拿幾塊小木板當作工具,與公輸般演習攻防。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公輸般的九種攻城方式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一一化解了。最后,公輸般的進攻武器都已用盡,可墨子的防御武器卻還有余。公輸般只好認輸,楚王見此無奈地放棄了對宋國的進攻。一場劍拔弩張的戰爭最終消弭于無形。(解放軍報,柴永忠)
35
正考父自儆猶可效
“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他在自家廟堂的鼎上鑄有一段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嫗,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這段話大意是說,正考父曾先后輔佐戴公、武公和宣公三位國君,三次任命為上卿時,他一次比一次恭謹。為了惕厲自儆和教導子孫,他特地在家廟鑄鼎銘文:第一次我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時我總是順著墻根走路,怕別人說我傲慢,不過盡管如此,也沒有人看不起或侮辱我。不論是煮稠粥,還是煮稀粥,我都在這個鼎里,只要能糊口就滿足了。
這段銘訓生動地刻畫了正考父對待權力地位的心態——有了地位不可傲慢,有了聲望不可驕橫,有了權力不可妄為。手握權力越大,越要保持低調謹行、平和待人、儉樸生活,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正事上。也就是唐代陳子昂所說的:“處滿常憚溢,居高本慮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