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851—900篇(9)
881.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云。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棄疾正在湖南安撫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陽道上,遇到了故友張處父,傾蓋相接,把襟話舊,寫下了這首詞。
882.如夢令·春思 (蘇軾)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如夢令·春思》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回憶了雪堂生活,創造了一種如同圖畫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許多思索的余地。抒寫了作者對當年雪堂生活的回憶和對這種幽靜環境的懷戀和向往,排遣對仕途經營的厭膩。這首詞語言自然流暢,而感情真摯深厚。
此詞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去,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在州城東門外墾辟了故營地數十畝,命名為東坡,躬耕其中,并自號“東坡居士”。而后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既與司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議論不合,又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并不舒暢,因此一再表示厭倦京官生涯,不時浮起歸耕念頭,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
這首詞是作者遙想當年在東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貶官黃州時,開墾東坡,并在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繪雪景,并命名為雪堂,還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字為匾額。
883.薄命女·天欲曉 (和凝)
天欲曉,宮漏穿花聲繚繞,窗里星光少。
冷露寒侵帳額,殘月光沉樹杪。夢斷錦帷空悄悄,強起愁眉小。
《薄命女·天欲曉》是五代十國時期文學家和凝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從特定情境落筆,上片交待時間、渲染氛圍、描畫景物,下片先點明主人公的身份,后以人物活動和神情直接點示情緒,寫盡幽怨之意。全詞先構境,后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寫情,層層鋪墊,層層渲染,以景襯情,悱惻感人。
據北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景德年間,夏竦剛入官授館職。初秋的一個夜晚,宋真宗在后宮大擺宴席,與宮女們飲酒戲樂。酒酣興暢之際,宋真宗忽然命令太監馬上宣召夏竦為此次宴樂填寫一首新詞。皇帝的意思,一方面固然是要為宴樂增添一份雅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要試試夏竦的文學才華。夏竦奉旨后,問清了皇帝游樂的地點等情況,略加思索,便寫下應制詞《喜遷鶯·霞散綺》。此詞的創作背景與夏竦《喜遷鶯·霞散綺》的類似,具體創作緣由與創作時間不詳。
884.念奴嬌·春雪詠蘭 (陳子龍)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
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闕。
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鴃。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
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
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
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明季愛國志士陳子龍(1608-1647年)字臥子,晚年自號大樽,是著名的詩人與詞人。其詩作以慷慨淋漓、沉雄豪邁傳世。“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沈雄《古今詞話》)。其詞作成就更大,曾被譚獻譽為明代“第一”(《復堂日記》);但詞的風格卻“風流婉麗”(《古今詞話》)、“綿邈凄惻” (《明詞綜》引王士禎語),以陰柔之美擅場,同其詩陽剛之風迥異其趣。這是由陳子龍的詞學觀所決定的。陳子龍承繼了北宋“詞別是一家”(李清照《詞論》)的觀點,在《三子詩余序》等詞論中推崇“婉約”說,即傳統的“詞體以婉約為正”(徐釚《詞苑叢談》)的主張。不過陳子龍的“婉約”說并非單純復古,繼承中亦有變革,具備了新內容,有時代特點。概言之,陳子龍的“婉約”說主張詞應以流暢的韻律,婉麗自然的語言,構思婉媚的意境,含蓄委婉地抒發真情實感,寄托風騷之旨即愛國之思、復國之志。“婉約”說指導了創作實踐,因此陳子龍有詩莊詞媚之別。現試舉其名篇《念奴嬌·春雪詠蘭》為例證。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