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類材料作文導寫與示例
題目設計
哲學家在草地上給弟子們上最后一課,問:“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甲說:“用鏟子鏟。”乙說:“用火燒。”丙說:“撒上石灰。”丁說:“連根拔起。”哲學家說:“都試一下,如果沒有除掉,一年后再來此相會。”一年后,弟子們都來了,哲學家沒來,但他的弟子看到滿地茂盛的莊稼而無一根雜草,終于悟出了一個真理: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
把握材料的主旨,自行確定立意、角度、文體、標題,寫一篇作文。
題目解析
這是一個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給了寫作的主題:欲無必有,欲有必無。提示“無”與“有”是兩個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無草”,則要“有莊稼”,這是含義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惡、丑,莊稼喻真、善、美。
此類題目審題時要注意化抽象為具體:如要使一個人沒有貪心,就必須用良心占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不虛榮,就必須以真誠占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沒有怨恨,就必須以寬容占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不再麻木,就必須以清醒占據他的頭腦;要使一個人不再冷漠,就必須以愛心充斥他的心靈,等等。關鍵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網,以小見大。
錯誤立意
常見的審題立意失誤有: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②換個角度看問題;③競爭,適者生存;④做事必須講究方法;⑤環境對人的影響,等等。材料所交待的事件確實可作多種理解,如除草的關鍵和根本在哪里,用什么樣的方法除草更合適,但為了限制和引導同學們的思路,題目設計者明確給出了中心句:“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從而使同學們只能從哲學家的做法中發現對生活的指導。即用真、善、美取代假、惡、丑,作文題立意也就單一化了。所以,審題出錯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另外,同學們在行文中還易出現若即若離,議論隔靴搔癢,事實論據不典型,觀點基礎不堅實,材料運用過多,詳略失當,觀點加論據,無因果分析,缺乏論證過程等問題。
寫作重心界定
材料中明確:“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強調“雜草”與“莊稼”兩者互相排斥的特點,即有莊稼則沒有雜草,有雜草則沒有莊稼。這也昭示我們,除掉雜草的辦法是用莊稼來替代他;反之,在心靈的剛地里,沒有莊稼,則會有雜草。
還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來占領心靈的陣地,讓假惡丑無處容身。這就是文章的寫作重點。文章應交待清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惡丑,以及怎樣用真善美取代假惡丑。如果片面強調目標、信念、理想、專注等,而不涉及雜念,不談用它們來取代心中的雜念,或對這些談得極少,就會出現寫作重心偏離的擦邊現象。
哲學家在草地上給弟子們上最后一課,問:“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甲說:“用鏟子鏟。”乙說:“用火燒。”丙說:“撒上石灰。”丁說:“連根拔起。”哲學家說:“都試一下,如果沒有除掉,一年后再來此相會。”一年后,弟子們都來了,哲學家沒來,但他的弟子看到滿地茂盛的莊稼而無一根雜草,終于悟出了一個真理: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
把握材料的主旨,自行確定立意、角度、文體、標題,寫一篇作文。
題目解析
這是一個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給了寫作的主題:欲無必有,欲有必無。提示“無”與“有”是兩個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無草”,則要“有莊稼”,這是含義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惡、丑,莊稼喻真、善、美。
此類題目審題時要注意化抽象為具體:如要使一個人沒有貪心,就必須用良心占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不虛榮,就必須以真誠占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沒有怨恨,就必須以寬容占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不再麻木,就必須以清醒占據他的頭腦;要使一個人不再冷漠,就必須以愛心充斥他的心靈,等等。關鍵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網,以小見大。
錯誤立意
常見的審題立意失誤有: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②換個角度看問題;③競爭,適者生存;④做事必須講究方法;⑤環境對人的影響,等等。材料所交待的事件確實可作多種理解,如除草的關鍵和根本在哪里,用什么樣的方法除草更合適,但為了限制和引導同學們的思路,題目設計者明確給出了中心句:“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從而使同學們只能從哲學家的做法中發現對生活的指導。即用真、善、美取代假、惡、丑,作文題立意也就單一化了。所以,審題出錯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另外,同學們在行文中還易出現若即若離,議論隔靴搔癢,事實論據不典型,觀點基礎不堅實,材料運用過多,詳略失當,觀點加論據,無因果分析,缺乏論證過程等問題。
寫作重心界定
材料中明確:“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強調“雜草”與“莊稼”兩者互相排斥的特點,即有莊稼則沒有雜草,有雜草則沒有莊稼。這也昭示我們,除掉雜草的辦法是用莊稼來替代他;反之,在心靈的剛地里,沒有莊稼,則會有雜草。
還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來占領心靈的陣地,讓假惡丑無處容身。這就是文章的寫作重點。文章應交待清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惡丑,以及怎樣用真善美取代假惡丑。如果片面強調目標、信念、理想、專注等,而不涉及雜念,不談用它們來取代心中的雜念,或對這些談得極少,就會出現寫作重心偏離的擦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