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外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詳解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勤奮好學,7歲開始讀書,12歲就讀于私塾“三味書屋”,后因家庭的一次變故,飽嘗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視。1902年東渡日本學醫,當他目睹國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時,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用文筆來喚醒國人的靈魂。回國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的幾所大學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從此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五四運動前后,魯迅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并先后創作了《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等著作。他后來所創作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并著有《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寫作背景
魯迅在寫這些作品的時候,社會正經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嚴重壓迫。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部務會議決定,要求小學生要讀經,上海出版的《男女百孝圖全傳》被定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讀本。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將自己的往事與現實聯系起來,對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通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抹殺行為,批判了封建禮教。
1926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先生因為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而受到反動派們各種流言的攻擊、毀謗和反動政府的通緝。為此他不得不轉到廈門大學任教,但是在這里還是受到了反動勢力的排擠。然而,在《朝花夕拾》的每篇文章中,他都不忘與反動勢力作斗爭,對他們的反動言論作了有力的回擊。
地位與影響
《朝花夕拾》是魯迅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它開創了現代白話文的回憶性散文創作的先河,成為以后人們模仿的典范,也成為最經典的讀物之一。魯迅對封建社會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對當時北洋軍閥統治的嘲諷和對反動勢力的回擊,使許多革命青年在叢書中得到了戰斗的熱情和反抗舊勢力的決心和勇氣,從此開始走上真正的進步的道路。
魯迅對于白話文的呼喚和對兒童教育的關心,直接對當時的文化進步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魯迅和他的作品已經成為時代永遠的經典,他的書已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精神食糧的一部分。
故事概要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記述了魯迅從童年生活到青年時求學的不同階段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這10篇文章基本上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從《狗·貓·鼠》到《父親的病》這7篇,以及《瑣記》的第一部分,記述的是魯迅在故鄉紹興的生活。魯迅的童年生活,我們可以從《阿長與〈山海經〉》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兩篇文章中有清晰的了解。
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作者對保姆阿長媽媽的回憶是感人至深的。阿長是一個普通的鄉下婦女,她讓“我”在正月初一的清早給她祝福、吃福橘等,表達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婦女對美好生活的最質樸的愿望。但是童年的“我”十分痛恨她對自己的嚴格,但這怎么都掩飾不了她對“我”的愛。她給“我”講故事,讓“我”知道她“偉大的神力”,她不識字還把“山海經”說成是“三哼經”,卻為作者買來了他一直渴望得到的繪圖的《山海經》。文章不僅展現了“我”對長媽媽的懷念,而且也從側面揭示了長媽媽的堅忍。
而《瑣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等篇,展示的是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的畫面。《瑣記》記述了魯迅在南京、日本以及回國后的部分經歷,記錄了青年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的真理而闊步前進的足跡。作者對于在南京學堂的回憶,讓我們看到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動嘴臉,改良派軟弱無力、不可能成功的實質。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和過程,在《藤野先生》中做了清楚的交代。魯迅鄙視東京留學生中那些醉生夢死、守舊頑固的清朝派遣的奴才們,獨自去仙臺學醫了。學醫期間,在“幻燈片事件”中,魯迅受到了強烈的刺激,痛感醫學不可能救治當時的中國,從此棄醫從文,投身于新文化運動,積極參加民主主義革命。作品在夾敘夾議中,也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