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例談多則材料類作文的審題立意(2)
三、相對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幾則材料的內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對,而是各偏執于一點,帶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將各材料的內涵加以分析綜合,找出它們之間的對立矛盾點,進而歸納出一個全面正確的觀點來。
例五: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甲說:“勤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能致富,所以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仍應發揚光大。”
2、乙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靠勤勞僅僅能溫飽,要致富,必須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這是致富的公式。”
由此歸納出每則材料的內涵:材料一的觀點是靠勤勞能致富;材料二的觀點是靠科技才能致富。細加分析即可發現,甲、乙兩方的觀點,都是帶有片面性的,只有綜合起來才全面,致富必須依靠勤勞和高科技的結合。
例六: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1)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要耕耘,一定有收獲;(2) 沒有收益、方向錯誤的苦勞,只是徒勞無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許多人競相應征,學而專精的人才會得到。
材料三:(1)美夢不要想,因為不可能成真;(2)美夢要去追尋,經過努力,一定會有收獲。
以上三組材料,每一組都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在生活中,許多人只會用單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熱情高漲,轟轟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氣勢,遇事則盲目樂觀;要么心灰意冷,消極頹廢,悲觀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兩種極端的思考方法都將給人生帶來危害。任何事物我們都要從正反兩個方向去思考,全面辯證地去看問題,這樣才能獲得比較清醒的認識。
寫作中,可以剖析單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體現雙向思考方法的優越性;可以觀照生活,發表議論;可以記敘見聞、經歷;可以講述故事,暢談體驗、感受等。寫成議論文,論述思考方法對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樣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樣的狀態。人們常常習慣于慣性思維,其實換個角度思維,世界就變了,生活就不一樣了。
四、遞進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幾則材料的內涵構成遞進關系。其方法是先確定每則材料的內涵,辨析材料內涵的層級關系,進而歸納出一個全面正確的觀點來。
例七: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詩人顧城有句出名的詩:“你看云時,我覺得很近,你看我時,我覺得很遠。”這里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成語中有“咫尺天涯”一詞,意思是說雖然近在咫尺,卻遠如天涯。
2、海南省海邊有一塊石碑,上書“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涯”,現在飛機幾小時就到了。美國在地球的那一邊,似乎也是“天涯”,但衛星電視一下子將它拉到我們面前。這是現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們生存空間的距離相對縮短了,難怪有地球村之說。
第一則材料從心理角度講咫尺可以成為天涯,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第二則材料從科技角度講天涯可以變為咫尺,這是因為科技進步的力量。寫作時從這兩個角度切入方為正點。如果能從“距離的遠和近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入手則更高一籌。
五、綜合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多則材料的內涵之間存在多種邏輯關系,且可能出現干擾學生思維的材料。審題立意時需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明辨材料之間的關系,排除干擾項,然后歸納出全面正確的觀點。
例八:篩選以下材料,聯系實際立論作文。
1、戰國時期趙王實行胡服騎射政策。
2、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筑萬里長城。
3、漢代王昭君出塞,為帝業實施和親政策。
4、魯迅就如何對待外國文化問題,寫了《拿來主義》。
5、我國當前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
6、清代搞閉關鎖國,行不通后又搞求榮賣國。
本題重在訓練從多種材料中找到內在聯系緊密的東西,并結合實際生活選好議論角度,確立議論的論點。
就材料而言,第1、3、4則材料都有聯系,均表現出要勇于向外部世界(外國和外族)學習;第5 則材料說的是當今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國現行的根本國策;第6則材料說的是閉關鎖國政策,與1、3、4 則材料也有聯系;而第2 則材料與其它各項聯系不大。其中,第1、3、5則材料構成相同關系,又與第6則材料形成對比關系,正反角度皆可切入。而第2則材料為干擾項,需排除。搞清這些關系有助于整體上把握材料的精神,為立論說理打下基礎。文章標題可擬定為:《今天還要“拿來”》《從胡服騎射說起》等。
例九: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當代著名作家池莉說:“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做好一件事。”
2、法國畫家雷杜德一生只畫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繪成了被譽為“玫瑰圣經”的《玫瑰圖譜》,至今無人逾越。
3、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建樹廣泛的通才形象:蘇東坡是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審題時,應首先該排除干擾內容“林語堂先生”,因為第3則材料講的其實是蘇東坡是個“通才”。接下來分析三則材料之間的多種關系。從池莉的角度,可提煉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觀點,這是正面立意;從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煉出“做好一件事”的觀點,這是正面立意;從蘇東坡的角度,可提煉出“做好很多事”的觀點,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從池莉的角度,還可提煉出“沒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觀點,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層內涵其實是“專”與“通”的關系。而從“專”與“通”的關系角度入手,又可歸納出以下多個觀點: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業講求團隊合作精神,更需要專精人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專通并舉”,等等。
總之,以上我們歸納了多則材料類作文的審題立意方法,這種類型作文必須從整體考慮,切忌把幾則材料割裂開來,就事論事;其次要弄清幾則材料間的聯系,尋找聯系點,運用多種方法去分析材料。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不同性質與類型的材料,審題的側重點和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因而,要提高自己的審題立意能力,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科學整合與系列訓練,更需要盡力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與情感體驗,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與語文綜合素養。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幾則材料的內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對,而是各偏執于一點,帶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將各材料的內涵加以分析綜合,找出它們之間的對立矛盾點,進而歸納出一個全面正確的觀點來。
例五: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甲說:“勤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能致富,所以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仍應發揚光大。”
2、乙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靠勤勞僅僅能溫飽,要致富,必須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這是致富的公式。”
由此歸納出每則材料的內涵:材料一的觀點是靠勤勞能致富;材料二的觀點是靠科技才能致富。細加分析即可發現,甲、乙兩方的觀點,都是帶有片面性的,只有綜合起來才全面,致富必須依靠勤勞和高科技的結合。
例六: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1)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要耕耘,一定有收獲;(2) 沒有收益、方向錯誤的苦勞,只是徒勞無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許多人競相應征,學而專精的人才會得到。
材料三:(1)美夢不要想,因為不可能成真;(2)美夢要去追尋,經過努力,一定會有收獲。
以上三組材料,每一組都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在生活中,許多人只會用單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熱情高漲,轟轟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氣勢,遇事則盲目樂觀;要么心灰意冷,消極頹廢,悲觀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兩種極端的思考方法都將給人生帶來危害。任何事物我們都要從正反兩個方向去思考,全面辯證地去看問題,這樣才能獲得比較清醒的認識。
寫作中,可以剖析單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體現雙向思考方法的優越性;可以觀照生活,發表議論;可以記敘見聞、經歷;可以講述故事,暢談體驗、感受等。寫成議論文,論述思考方法對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樣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樣的狀態。人們常常習慣于慣性思維,其實換個角度思維,世界就變了,生活就不一樣了。
四、遞進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幾則材料的內涵構成遞進關系。其方法是先確定每則材料的內涵,辨析材料內涵的層級關系,進而歸納出一個全面正確的觀點來。
例七: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詩人顧城有句出名的詩:“你看云時,我覺得很近,你看我時,我覺得很遠。”這里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成語中有“咫尺天涯”一詞,意思是說雖然近在咫尺,卻遠如天涯。
2、海南省海邊有一塊石碑,上書“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涯”,現在飛機幾小時就到了。美國在地球的那一邊,似乎也是“天涯”,但衛星電視一下子將它拉到我們面前。這是現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們生存空間的距離相對縮短了,難怪有地球村之說。
第一則材料從心理角度講咫尺可以成為天涯,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第二則材料從科技角度講天涯可以變為咫尺,這是因為科技進步的力量。寫作時從這兩個角度切入方為正點。如果能從“距離的遠和近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入手則更高一籌。
五、綜合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多則材料的內涵之間存在多種邏輯關系,且可能出現干擾學生思維的材料。審題立意時需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明辨材料之間的關系,排除干擾項,然后歸納出全面正確的觀點。
例八:篩選以下材料,聯系實際立論作文。
1、戰國時期趙王實行胡服騎射政策。
2、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筑萬里長城。
3、漢代王昭君出塞,為帝業實施和親政策。
4、魯迅就如何對待外國文化問題,寫了《拿來主義》。
5、我國當前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
6、清代搞閉關鎖國,行不通后又搞求榮賣國。
本題重在訓練從多種材料中找到內在聯系緊密的東西,并結合實際生活選好議論角度,確立議論的論點。
就材料而言,第1、3、4則材料都有聯系,均表現出要勇于向外部世界(外國和外族)學習;第5 則材料說的是當今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國現行的根本國策;第6則材料說的是閉關鎖國政策,與1、3、4 則材料也有聯系;而第2 則材料與其它各項聯系不大。其中,第1、3、5則材料構成相同關系,又與第6則材料形成對比關系,正反角度皆可切入。而第2則材料為干擾項,需排除。搞清這些關系有助于整體上把握材料的精神,為立論說理打下基礎。文章標題可擬定為:《今天還要“拿來”》《從胡服騎射說起》等。
例九: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當代著名作家池莉說:“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做好一件事。”
2、法國畫家雷杜德一生只畫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繪成了被譽為“玫瑰圣經”的《玫瑰圖譜》,至今無人逾越。
3、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建樹廣泛的通才形象:蘇東坡是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審題時,應首先該排除干擾內容“林語堂先生”,因為第3則材料講的其實是蘇東坡是個“通才”。接下來分析三則材料之間的多種關系。從池莉的角度,可提煉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觀點,這是正面立意;從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煉出“做好一件事”的觀點,這是正面立意;從蘇東坡的角度,可提煉出“做好很多事”的觀點,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從池莉的角度,還可提煉出“沒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觀點,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層內涵其實是“專”與“通”的關系。而從“專”與“通”的關系角度入手,又可歸納出以下多個觀點: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業講求團隊合作精神,更需要專精人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專通并舉”,等等。
總之,以上我們歸納了多則材料類作文的審題立意方法,這種類型作文必須從整體考慮,切忌把幾則材料割裂開來,就事論事;其次要弄清幾則材料間的聯系,尋找聯系點,運用多種方法去分析材料。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不同性質與類型的材料,審題的側重點和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因而,要提高自己的審題立意能力,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科學整合與系列訓練,更需要盡力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與情感體驗,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