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例談多則材料類作文的審題立意
近年來,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語文試卷中頻頻出現。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話題作文及命題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幾段材料,讓考生從材料的整體或某一角度出發,或感悟,或聯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立意寫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下文例題中將不再贅述這一基本要求)。
目前,學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問題是:誤把新材料作文當作話題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區別;不能準確把握材料的中心,偏離題意;對兩則及多則材料不知如何歸納概括,常常顧此失彼。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審題。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別是多則材料類作文正確的審題方法,提高準確把握題意的能力,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應注意的重要問題。
多則材料作文在提煉觀點時,必須對所提供的各則材料,先逐則分析,再比較分析,最后綜合分析,歸納提煉出恰當的觀點。多則材料作文的難點在于,如何找準各個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作全面、準確、周密的分析。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多則材料類作文審題立意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近年來高考試題及各地模擬測試卷,結合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出了多則材料類作文的五種類型及審題方法,實踐證明還是有針對性的,其教學效果也是很好的。
一、相同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多則材料的內涵有相同之處。其方法是先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然后比較幾則材料的內涵,找出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閱讀以下三則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則材料組合而成,在審題立意時,要找出這三則材料的契合點。第一則熟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則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幾句話;第三則是成語故事“一傅眾咻”。三則材料雖然長短不一,內容各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客觀環境條件影響著事物的發展,作文時就應抓住這一共同點來立意。切忌斷章取義,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都是偏離材料含義的。
例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姚明率領中國男籃的隊友們,為中華骨髓庫捐獻造血干細胞。姚明鄭重承諾,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棄一切,回國捐獻。姚明還表示:除了捐獻骨髓,他還將抽出時間,參與相關公益推廣活動。
2、成龍在上海組織慈善周末,又是演唱會,又是美女賽車,又是慈善拍賣晚會,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個,慈善捐獻。成龍表示將帶領更多好朋友參與慈善事業。
3、蘇有朋利用過生日時機,成立“蘇有朋慈善基金會”,把生日收到的賀金作為第一筆慈善基金會的基金,并表示以后會通過義演等手段增加基金會的基金,幫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則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參與慈善公益事業,關鍵詞是“慈善”,共同點是“名人熱心于慈善公益事業”。據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觀點:①慈善時尚化會是一種進步;②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需要相信愛;③奉獻點滴愛,社會更和諧;④奉獻愛心,社會更和諧;⑤要有感恩和回饋之心;⑥用慈善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愛;⑦讓更多的人擁有對社會的愛和責任;⑧做個慈善的人,讓世界更美好;⑨擁有一顆慈善之心,生活將更豐盈;⑩慈善源于對生命的愛。
二、相反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各則材料的內涵相反,構成鮮明的對比關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則材料的內涵,再比較出相異點,這相異點就是這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例三: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歐洲傳教士見當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贈送短柄鋼斧,幫助他們提高效益。不料,其結果只增加了當地人的睡眠時間。
2、日本兵庫縣有個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長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說:“都什么年代了,咱們還過著與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變這種狀況,辦法不是沒有。大都市里的人長期過現代生活,肯定會膩味的。咱不妨走回頭路,干脆過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長’,‘出賣’這落后,定能賺不少錢。”
這回天妙計,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說干就干,有的在樹上筑巢,有的用獸皮縫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時間輿論大嘩,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來,小山村暴富起來。
對兩則材料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第一則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觀念不更新,安于現狀,自甘落后,即使引進先進技術也枉然;第二則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強烈的變革意識,即使沒有外界幫助也會由弱變強,由貧困變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變觀念是關鍵,解放思想是根本。
例四: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志愿軍英雄馬玉祥曾說:“我不是什么英雄,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我是個兵,后來轉業到地方,我也是個‘兵’;現在離休了,我還愿當個老‘兵’。這輩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夠個兵的份量就心滿意足了。”
2、拿破侖說:“不想當眾帥的兵不是一個好士兵。”
請你聯系時代的特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兩則材料的同和異,談的都是理想和自我價值的問題,但看法迥異。對馬玉祥的話,應抓住關鍵的一句,“這輩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夠個兵的份量就心滿意足了”,理想的確立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普普通通的崗位上照樣能干出成績來,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要正確理解“兵的份量”的具體內涵。而對拿破侖的話我們要作具體分析,不宜籠統地肯定或否定,想當元帥的兵是有目標有理想的,但要明確為誰而當、為什么要當元帥這些問題,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審題時還應注意“聯系時代特點”這句話,也就是要立足于時代的高度,結合當代青年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來思考這一問題,同時還應聯系自身的實際來確立人生的目標。
因而可立意為:人生既要有拿破侖那種雄心壯志,也需要馬玉祥那樣甘于從平凡做起的精神,因為任何雄心壯志的實現,都離不開腳踏實地地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