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三境界”作文(6)
有人會說,琵琶女留戀過去的生活是其“不覺悟”的體現。其實,她的回憶中更多的是辛酸而不是“歡樂”。“老大”時的她演奏技藝應該遠遠高于“曲罷曾教善才服”時,甚至可以說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為什么“門前冷落鞍馬稀”呢?造成這種命運落差的背后因素是什么呢?她經歷了人生的起落,且正吞咽著婚姻的苦寂,她的自訴也只不過是在知音面前的傾吐以獲得片刻慰藉的舉動而已。過去的生活不“歡樂”,也不值得留戀;但人往往很奇怪,對過去的“回憶”(有時是“虛擬”的過去,或是濾凈了苦澀的過去)就成了排遣對現實不滿情緒的通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曾引起無數失意之人的共鳴。這句話的可貴之處在于其體現了作為“政府官員”的詩人對處于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一種人生經歷的認同,其背后則是人格上的平等與尊重。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相似的遭遇,很容易引發相似的情感。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激起了他強烈的情感共鳴,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流傳千古的感慨,并道出自己的遭遇與苦痛。此時此刻,倡女與詩人便成為了知己。琵琶女的“感我此言良久立”應是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其中包含著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就是琵琶女滿腔激情的自然流露。詩人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是因為傷物,傷曲,傷人,傷己,傷別,這諸多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能不使他悲愴滿懷,泗涕滂沱么?
從音樂認同到人生經歷的認同,從知音到知己,才有了這三彈琵琶的三重境界,讀懂了這一點,也就真正讀懂了《琵琶行》。
人生的三重境界——《逍遙游》主旨新解(網友來稿)
人應有怎樣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莊子的《逍遙游》給我們闡釋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開頭作者大筆揮灑,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在那無風洪波百丈,溟溟無端崖的海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里”長的巨鯤,它竟又變化為一只大鵬,當它騰空而飛之時,斷絕云氣,背負青天,垂陰布影,若天邊彌漫之云。這只鳥并不甘心在荒涼的北冥蟄居,它向往“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奮飛,擊水三千,然后盤旋而上,高飛九萬,飛至半年,到達天池,才滿志而息。這則寓言,描繪了不畏艱難險阻、執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鵬形象,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安于現狀、不知進取、沒有追求的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萬里而南為?’”對于學鳩的嘲諷,莊子斥責曰:“之二蟲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論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并由此得出結論:此小大之辯也。由此可見莊子對鯤鵬生活態度的肯定和對蜩與學鳩生活態度的否定,可見莊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現狀,不愿為理想付出艱苦的努力;有的人卻把自己的生命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司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張聞天)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人生不能沒有追求,沒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曾引起無數失意之人的共鳴。這句話的可貴之處在于其體現了作為“政府官員”的詩人對處于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一種人生經歷的認同,其背后則是人格上的平等與尊重。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相似的遭遇,很容易引發相似的情感。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激起了他強烈的情感共鳴,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流傳千古的感慨,并道出自己的遭遇與苦痛。此時此刻,倡女與詩人便成為了知己。琵琶女的“感我此言良久立”應是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其中包含著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就是琵琶女滿腔激情的自然流露。詩人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是因為傷物,傷曲,傷人,傷己,傷別,這諸多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能不使他悲愴滿懷,泗涕滂沱么?
從音樂認同到人生經歷的認同,從知音到知己,才有了這三彈琵琶的三重境界,讀懂了這一點,也就真正讀懂了《琵琶行》。
人生的三重境界——《逍遙游》主旨新解(網友來稿)
人應有怎樣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莊子的《逍遙游》給我們闡釋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開頭作者大筆揮灑,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在那無風洪波百丈,溟溟無端崖的海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里”長的巨鯤,它竟又變化為一只大鵬,當它騰空而飛之時,斷絕云氣,背負青天,垂陰布影,若天邊彌漫之云。這只鳥并不甘心在荒涼的北冥蟄居,它向往“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奮飛,擊水三千,然后盤旋而上,高飛九萬,飛至半年,到達天池,才滿志而息。這則寓言,描繪了不畏艱難險阻、執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鵬形象,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安于現狀、不知進取、沒有追求的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萬里而南為?’”對于學鳩的嘲諷,莊子斥責曰:“之二蟲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論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并由此得出結論:此小大之辯也。由此可見莊子對鯤鵬生活態度的肯定和對蜩與學鳩生活態度的否定,可見莊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現狀,不愿為理想付出艱苦的努力;有的人卻把自己的生命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司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張聞天)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人生不能沒有追求,沒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