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之31-35(2)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二
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
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不僅應該走下講臺走近學生,而且更應該敞開心扉與學生傾心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及時回應孩子"心靈的呼喚"。
——蘇霍姆林斯基
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無非就是老師的"一言堂"。老師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講臺上和黑板前完成教學的,老師們需要不斷地板書和講解,以求學生的習得和明了。然而在新課程標準開始實施以后,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往日里"留戀"講臺的教師不得不努力使自己習慣于走下講臺的教學形式。然而正是在走下講臺之后,我們卻意外地解決了許多以前我們未曾注意到和沒有找到原因的問題。
其一、課上學生違紀的現象減少了。在以往,由于習慣于在講臺上邊講邊寫,所以,對于臺下的一些愛耍小聰明的學生來說,給了他們一定的說話搞小動作的機會,雖然也經過長期糾正和治理但效果始終不明顯。然而當你走下講臺之后,你會意外地發現那些平日里愛違紀的學生們的小動作開始有所收斂,也開始漸漸地加入到了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習的隊伍中去了。
其二、部分學生變成學困生的原因找到了。在學困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性格較內向的學生。正是他們的性格決定著他們在學習上的遮遮掩掩,最終導致學習上的越學越差。
其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當我們在講臺上講課的時候,教師很少能夠近距離地去看學生。然而,正是這微不足道的眼神卻飽含著諸多的關愛之情。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的時候,用一種微笑的目光鼓勵和肯定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在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鼓勵的暗示下,學生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其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的音容笑貌、表情手勢、語言表達可以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利于減少師生心理隔閡,學生的心理負擔和身體疲勞得到有效緩解。走下講臺,師生便可開展平等的對話和互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學習、參與討論,會充滿自信并敢于否定權威。
走下講臺不僅僅是觀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師角色的一種轉換。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傾聽他們的心聲,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能暢所欲言,各抒已見。教師與學生的間距縮短,面對面的機會隨之增強,學生在視聽器官的刺激增大,這時學生注意力明顯集中,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隨之加大,學習的興趣、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發,教學效果必然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