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輔導-話題作文(4)
還作文真正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作者:重慶市29中語文組 羅冰花
我們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其實,這也應該是我們的作文的目的所在。
但是,在以往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對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意義,存在嚴重的誤讀:一方面,作文的“人文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政治性、道德性,以我們前些年的高考作文題為例,很多題目都帶有濃厚的泛政治、泛道德色彩,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82年)、“堅強——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等;考生一提筆,常常是這個寫舍身忘義,那個談生死考驗,滿紙都是“奉獻”、“偉大”之類的詞,卻明顯脫離中學生的實際生活。另一方面,對作文的“工具性”的理解更為混亂,有人將作文作為衡量政治覺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標準,要求高考作文題目要出得革命、文章要寫得崇高,仿佛只有這樣,才是好題目、好作文。而不少人則完全將作文當成了應試工具,只求在高考中得個高分,別的什么都可以不顧。在這種情況下,作文成了新“八股”,高考時很多考生都用套構(gòu)、宿構(gòu)、猜題、押題,用背誦、復制甚至抄襲、作弊的方法來應付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