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作文有文采(2)
技法例談
(一)詞語生動,句式靈活。
1詞語生動
要做到詞語生動,首先必須積累豐富的詞匯。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經指出:“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停當,就需要幾千噸的語言礦藏。”這是很有道理的。文章中的字、詞、句等語言要素,就像建筑中所用的沙、石、磚、木、水泥等一樣。建筑材料,在工程動工之前,就得準備齊全,寫作所用的語言材料,事先也得準備好,否則,肚里空空如也,下筆時怎么能文思泉涌、一揮而就呢?即使搜腸刮肚,拼湊成文,讀起來也定會索然寡味、倒人胃口。再巧的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呀!再者,歷年來的高考滿分作文,以詞語豐富、語言亮麗、文筆優美而取勝的,為數不少。因此,我們必須在詞語的積累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詞匯,才能區別出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把事物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詞匯,才能明快、簡潔、準確地表現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詞匯,才能使文章的風格自然、清新。“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豐富詞語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途徑,即深入社會,直接向人民群眾學習。二是間接途徑,即從書本知識中吸取營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杜甫的經驗之談。多讀、多記,涵泳其中,日積月累,詞匯自然就慢慢豐富起來。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體現詞語生動的特點,在積累詞語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即作文中需用什么樣的詞語,我們就應該積累什么樣的詞語。那么作文中需用什么樣的詞語呢?概括地說,就是新鮮、活潑、不老套、不死板、充滿活力、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詞語,即生動的詞語。
要做到詞語生動,其次必須加強語言運用的訓練。即:哪些詞語是生動的詞語?為什么要積累這樣的詞語?怎樣在文中運用這些詞語?下面我們就舉例說明。
[1]具有建筑美的動詞。
語言的生動性,往往是與形象性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與影一樣。換句話說,大凡生動的語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語言,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建筑美,即有立體感。它能調動讀者的形象思維,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與聯想,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物、如聞其聲的感覺。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曾經指出:語言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的,大凡運動的東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實際上是在煉詞,在許多情況下,是在講究動詞的錘煉。例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都是幾經斟酌、反復修改才定下來的。由于這幾個詞用得生動恰當、具有立體感,才使得作品成為千古流傳的佳篇。同學們知道,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而描寫人物的行為動作的關鍵,就是動詞的使用。動詞使用得巧妙得當,就能準確地反映出人物動作之間的細微差別,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傳達出作者的愛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給人一種浮雕感。可見,我們要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動詞詞匯。
那么,在作文中如何運用動詞?關鍵在一個“巧”字。具體說來:
第一,所使用的動詞,必須是惟一準確的動詞。
在世界的語言寶庫中,無論哪一種語言,描寫某一動作的動詞,最準確的往往只有一個。在寫作時,找到了這個惟一準確的動詞,對人物動作的描寫,才具有獨特性,才最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難怪法國的大作家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寫小說時,會要求他必須找出這個惟一準確的動詞呢!
怎樣才能找到這個惟一準確的動詞呢?
首先,要進行認真的觀察,通過觀察,抓住所描寫的動作的特征。比方說,要描寫一個人從馬上下來,可以用從馬上爬下來,可以用從馬上跳下來,也可以用從馬上躍下來,還可以用從馬上啪嚓跌下來。究竟該用哪一個動詞來描寫呢?這就得先確定這個人究竟是怎么下馬的,然后才能從這四個動詞中選出那個惟一準確的動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