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審題達標技法(6)
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透視著文章的靈魂,審清了題目,才能透視文章的靈魂。那么,怎樣挖掘題目的隱含信息、審準題目要求呢?下面根據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特點分別加以說明:
1命題作文的審題
[1]從標題語法結構入手,切入標題的深層。分析標題的語法結構,以確定文字的主題與重點。
由于命題作文標題一般有詞語式、短語式和句子式,因此可從語法結構入手來捕捉命題的意圖,確定自己的思維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主謂結構,主語\"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夠被染黑?起決定作用的不在別的,而在主?近墨者\"本人--這樣分析,文章的要點就顯豁了;《堅韌--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主謂結構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堅韌\"。\"我的追求\"限制了寫作范圍,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別人\"的追求。
[2]分析標題詞語的內涵、外延以及詞語間的邏輯關系。
我們知道,詞語有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有時還有臨時語義(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產生的臨時義)。1997、1998年高考作文側重本義,1996年側重寫引申義,1995年側重寫比喻義。審題時,要確定好標題詞語的內涵與外延,才能體現出\"思維的準確性\"來。
詞語間邏輯關系。如《樹木•森林•氣候》,從結構上看,三個概念為并列關系;從內在的有機聯系看,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樹木森林氣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樹木組成;樹木形成森林以后,就會影響氣候;氣候改變了,又產生了反饋效應,保護了森林,促成了樹木的成長。再由此聯想(采用比喻義),聯系社會實際,挖掘出它的隱含信息,如:個人、集體、社會。優秀的個人,組成優秀的集體;優秀的集體,就是文明社會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生活在文明的社會中,既有享受社會的文明成果的權利,又必須有為社會作奉獻的義務。
明末清初的戲劇家李漁有一段話很有哲理,他說,作文如同編戲,\"必有主腦之人,主腦之事\",其他的人和事\"皆為陪賓\"。我們在審題時,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主腦之人\",哪些是\"主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