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篇交際學角度看高考作文(7)
談到審題,有人總覺得這是拿到題目以后的事。這種看法并不準確。審題(包括構思)如果沒有平時的科學訓練,是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的。不少考生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并非他沒有審題,而是他缺乏平時的審題訓練,功夫不到家罷了。概而言之,考前的審題能力培養有以下幾項。
第一,掌握幾種哲學觀點。綜觀歷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至少要掌握如下能力。
(1) 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
(2) 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能力。
(3) 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還有如量變與質變、內因與外因、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存在與意識、個體與整體、理論與實踐、個人與集體等哲學觀點。發展等級要求作文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產生的因果關系”,“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精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就是要求我們關注生活,從生活的現象看到本質,揭示出有共性的規律;就是要求我們關注史例事實,在分析事例原因的同時闡發有價值的個人見解;就是要求我們辯證思考,從事件的背景理解中找到理性的共識。這些,不積累一點哲學觀點是絕對難以辦到的。
第二,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準備。高考作文有一個目的,即考查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思維反應的敏捷性。我們不提倡、也不可能事先猜測高考作文題,但我們完全可以,也應該關注自身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些重要問題,深入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對臨場高考作文的審題、構思無疑會有裨益。
有關認識準備,大致有以下幾項:
(1) 關于愛國、理想、追求和人生價值;
(2) 關于逆境、競爭、勤奮;
(3) 關于探索、進取、實干;
(4) 關于志節、誠信、個人修養;
(5) 關于知識、人才與成才;
(6) 關于多思、惜時、效率、創造;
(7) 關于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與精神文明;
(8) 關于德育與智育;
(9) 關于學習與社會實踐;
(10) 關于學習與娛樂;
(11) 關于成績與分數、方法與效率;
(12) 關于知識、能力與素養、品格;
(13) 關于師生關系,學生與家長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
(14) 關于合作、心態。
以上概括并不完全,但我們完全可以舉一反三,養成對問題深入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