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我的作文教學(9)
讀寫結合,即使是作文講評也要借鑒課文,如:
評改《臘梅花開》一例
一、觀賞梅花產生的喜愛之情,怎樣表達更充分呢?
1、分層次,寫具體
想一想《鳥的天堂》由遠到近對大榕樹的描寫:遠看——整體,近看——枝干,細看——綠葉。
2、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第一場雪》銀條兒,玉屑、五光十色的彩虹。《桂林山水》無暇的翡翠。《荔枝》母親“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
討論后,學生共同完成了對梅花的描寫:未開的像沉睡的寶寶,半開的像含羞的少女,全開的像快樂的天使。
二、品味梅花,產生的贊美之情,用對比。原文寫“臘梅不像有些花在春天開放”顯然不夠。聯系課文《桂林山水》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漓江;泰山、香山與桂林這一帶的山。《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桂林太秀了,廬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 ,黃山太貴了”,學生討論共同完成。
華貴的牡丹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嬌艷的荷花在雨水充沛的夏天開放,香飄十里的桂花在涼爽的金秋開放,就連堅強的菊花也趕在風雪到來之前開放,而臘梅卻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開放。
三、結尾,學生寫要向臘梅學習之類,有畫蛇添足之嫌。讓學生想一想《荔枝》的結尾“荔枝依舊年年紅”有個學生說了結尾:“我又一次嗅了嗅花香,飛快朝教室跑去”。這多好啊,你想嗅的僅僅是花香嗎?
以課文為例子,學生習作的時候,就像畫畫有了模本兒,練書法有個字帖,習作起來心里有數。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學會了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提高,寫出好作文來。學生在書本上學到的是知識,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把知識轉變成能力。學生理解了課文是怎樣表達的,通過訓練,自己也會用這種方法來表達,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活動的目標才真正達到了。
作文教學功在平時,單憑每學期九次規定訓練是不大可能寫好作文的,只有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把聽、說、讀、寫聯結為一體,以讀帶寫,讀寫結合,把寫作為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無時無刻不滲透作文知識和作文技法的傳遞,無時無刻不著力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習作熱情的提高,日積月累,學生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作文水平。
我的學生都有一本名為“妙筆生花”的讀寫練習本。如十冊教材第一課《詠梅》,學完課文后讓學生寫題為“說梅”的作文,我引導學生說梅,說什么,怎么說?你可以放手去寫,自由表達。
由于學生限于知識水平,對梅花了解不多。這樣他必然會查資料,請教他人。其實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讀寫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從學生的習作看,有說梅花品種,生長習性的說明文;有說梅花品格精神的散文;有古人吟詠梅花的詩詞選輯;有古今表現梅花的書畫作品介紹,讀來讓人欣喜不已。這就是課堂的延伸拓展。
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那痛苦的生活,悲慘的命運,學生通過朗讀,就理解了。文中“現實與想象”是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的一個點。我們知道沒有想象就沒有作文,小女孩眼前出現的各種幻像實質上是想象的極至。講完課文讓學生以《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為題習作,因為在學習課文時,老師重點講了小女孩活動的時間——大年夜,學生在想象中也會設定一個特殊的時間,如“六一”“生日”“中秋”“春節”等。課文中小女孩寒冷,饑餓沒有快樂,沒人疼愛,沒有幸福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象中他們會從不同方面滿足小女孩的需要。這種以現實為基礎的想象,使孩子們有話可說。